財經

雲林有機肥合作社導入機械手臂 效率升又省人力

(中央社記者黃國芳雲林縣18日電)雲林縣四湖有機肥生產合作社早期由於環境會產生氣味,且完全靠人力搬運,缺工與效能差,第3代林森野透過導入智慧化機械手臂堆棧系統,大幅提升生產效率與降低人事成本。

個性樸實的28歲林森野娓娓道出祖父24年前成立合作社緣由,他說,祖父當年主要將禽畜糞「點糞為金」回饋農民,推廣循環農業;未經處理的禽畜糞味道重,直接提供植物養分也有限,合作社會加入有機資材發酵,再提供給農民當有機肥,友善環境。

勞力搬運有機肥 缺工家常便飯

從小就參與有機肥生產過程的林森野說,合作社早期需靠勞力搬運有機肥,且原料是禽畜糞,環境飄散臭味,缺工是家常便飯,自懂事後,假日常須到處理廠幫忙,可說是在合作社長大。

自林森野父親接手經營後,現場還是倚重傳統人力方式,但工作環境有味道且搬運工作粗重,員工上班時間持續在搬運肥料,長時間身體負荷不了,全身痠痛甚至受傷,後來在地員工大都不願從事,工作效率大幅降低,生產量能嚴重下滑,無法滿足農民需求。

林森野說,常看見工作結束回到家的父親疲憊不堪、沉默寡言,他2年前返鄉投入經營時,就思索改變經營方式;如果無機械協助,人力常無法長時間負荷,重點朝機械化、智慧化經營以節省人力。

林森野在大學就讀科學管理相關科系,返鄉後為提升經營效能,考上國立雲林虎尾科技大學研究所,主修工業工程管理,著重學習專業生產、品質管理;他說,科技進步時代,企業經營應省力化,全靠人力無法兼顧品質又大量生產。

PMC助機械手臂堆棧系統 提升生產效率

林森野去年積極尋找可讓處理廠機械化轉型方式,與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PMC)合作,PMC派員實地勘查合作社環境,覺得合作社部分空間適合設置機械手臂,空間利用上可達成量能最大化。

林森野說,合作社向農業部申請相關設備輔助,與PMC合作開發出完整機械手臂堆棧系統,也向相關單位申請輔助經費。

PMC因應合作社需求,客製化機械手臂堆棧夾爪模組,可夾抓肥料袋規格為20公斤到30公斤。林森野表示,透過導入機械手臂堆棧系統,有效解決倚靠人工搬運作業模式,實際運作後大幅提升生產效率與降低人事成本。

他說,機械手臂今年開始運作,從中摸索並學習操作,陸續學習簡易維修及初階故障排除,延伸重新整頓原本生產動線。未來計畫招聘設備工程師,專門處理技術問題,營造更優質經營模式。

生產智慧化、機械化 減輕勞力負荷

合作社設置機械手臂後,林森野訓練員工操作及簡易維修,生產效率方面,早期1條生產線至少需5名工人,改為機械化、智慧化後,最多僅需2人,大幅降低人力需求,且減輕勞力負荷。

機械手臂能有效進行堆疊作業,高效率將有機肥整齊放置在棧板,不像早期雜亂無章、堆置不當,優化倉庫管理,提升整體效能。

推廣循環農業 營造友善環境

資金方面,林森野說,設機械手臂花費大筆經費,還好有相關單位輔助,不足部分向金融單位貸款因應,先讓機械化設備到位,才能創造更順暢生產流程。

林森野談到有機肥合作社願景說,政府一直在推廣有機及循環農業,未來希望將合作社推廣成循環農業基地,農民不會再將禽畜糞直接棄置農田,造成環境及衛生問題,經有機處理後回饋農產,更能營造友善環境。(編輯:李明宗)1140818

雲林縣四湖有機肥生產合作社遇缺工、生產效率差等問題,導入機械手臂堆棧系統後,大幅改變生產效率與降低人事成本,空間利用上也可達成量能最大化。中央社記者黃國芳攝 114年8月18日

延伸閱讀

Related Posts

1 of 3,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