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捷克藝術家慕夏遺作 「斯拉夫史詩」系列闡述和平

(中央社記者劉郁葶布拉格19日專電)善於描繪女性優雅線條而聞名的捷克國寶級藝術家慕夏,其巨作「斯拉夫史詩」被視為捷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瑰寶。專家認為,這系列作品並非是宣揚「泛斯拉夫主義」,而是展現慕夏對和平的深切追求,尤在俄烏戰爭後更具現實意義。

慕夏(Alphonse Mucha)已逝世86年,其作品在當今時代仍具高知名度與影響力。「斯拉夫史詩」(The Slav Epic)是慕夏晚年的代表作,它收藏於捷克南部城鎮的摩拉維亞庫倫洛夫城堡(Moravský Krumlov Castle)。中央社記者實地走訪這座偏遠城堡,從布拉格往返約需10小時,揭開史詩巨作真跡風采。

推開城堡畫廊大門,「斯拉夫史詩」印入眼簾,這20幅作品尺寸驚人,最大幅高度達6公尺、寬度8公尺,氣勢恢宏,觀賞者站在面前顯得渺小。

「斯拉夫史詩」是慕夏在1910至1928年間完成的畫作,內容描繪捷克、斯洛伐克、波蘭、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等斯拉夫民族的起源、宗教發展與戰爭歷程。

‧慕夏畢生夢想完成斯拉夫史詩 成捷克人精神遺產

摩拉維亞庫倫洛夫城堡總監路德維克(Jiří Ludvík)接受中央社專訪時分享,「雖然是慕夏以海報作品聞名,但這套畫作才是他最重要的創作。」斯拉夫史詩是慕夏畢生的夢想,是融合色彩、構圖與系統的創新大作,慕夏也藉此建立斯拉夫民族的思想體系。

「斯拉夫史詩」的創作背景可追溯至19世紀下半葉。當時斯拉夫人處於奧匈帝國與俄國沙皇的統治之下,民族意識逐漸覺醒,民族復興的藝文創作大量出現。以描繪女性優雅線條聞名的慕夏,身處於此時代背景下,將創作重心轉向更宏大的理想,並在波希米亞一座城堡的大廳完成這些巨作,畫中人物多取材自當地居民。

路德維克也闡釋「斯拉夫史詩」的寓意。他認為,「斯拉夫史詩」的核心概念並非是「泛斯拉夫主義」,這個理念在當今已失去意義,尤其在發生俄烏戰爭後。

路德維克指出,慕夏不喜歡俄羅斯,他曾批評俄國沙皇以壓迫形式,讓其他斯拉夫民族臣服,而非他們自願團結。慕夏也曾作畫來批評共產主義。慕夏的畫作反映民族視角,「它展現了百年前我們如何看待歷史,也提醒我們重新思考如何面對過去。對捷克而言,這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遺產。」

路德維克特別提及令他最感動的一幅畫作,描繪15世紀捷克思想家傑爾齊茨基(Jan Chelčický)對胡斯戰場上的屍體佈道,刻畫慕夏的反戰思想。「以惡制惡只會帶來更多惡。只有和平主義與寬容,才能讓世界和平。」

而史詩的最後一幅「斯拉夫民族的未來」,則以黑格爾式的歷史觀闡釋:「過去屬於羅馬民族,如今屬於日耳曼民族,而未來將屬於斯拉夫民族。」畫中暗色背景象徵斯拉夫人曾歷經的苦難歷史,亮色前景象徵斯拉夫民族走向光明。

斯拉夫史詩曾遭封存 現精心保存控制溫濕度

路德維克分享,慕夏早期旅居法國和美國,回國後為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工作,但因從外國歸來,當地藝術家視他為「外來者」。他曾承接設計國家紙幣與郵票的任務,也因而招來不滿。

二戰時,納粹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身為捷克人的慕夏感到憤怒。二戰後,共產黨掌權,對慕夏富有身分抱持反感。「斯拉夫史詩」一度被軍方封存起來,後來轉移至摩拉維亞庫倫洛夫城堡,由當地民眾修復並展出。

保存「斯拉夫史詩」並不容易,需精密控制溫度與濕度,城堡為此特別建置專業設備與保存設施。路德維克說:「這些設備消耗大量能源。且有的旅客不曉得,夏天時看到暖氣打開,還主動把它關掉,這對我們來說是個困擾。」

訂閱《國際新聞》電子報 第一手掌握世界最新脈動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布拉格市府曾承諾建造永久畫廊收藏「斯拉夫史詩」,但至今仍未落實,目前畫作仍收藏於摩拉維亞庫倫洛夫城堡,每年吸引捷克與外國旅客慕名而來。

雖然慕夏在台灣廣為人知,但「斯拉夫史詩」鮮少被提及。路德維克表示,歡迎台灣旅客造訪捷克時,前往摩拉維亞欣賞這組巨作。此地亦是維也納與布拉格之間的理想中途站,值得專程來觀賞。(編輯:高照芬)1140819

Related Posts

1 of 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