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說話ㄣㄥ發音漸模糊 研究:逐漸合併中

2025/8/20 14:37(8/20 14:46 更新)



陽明交大外文系教授盧郁安(右)與台大語言所副教授邱振豪(左)研究發現,中文的「ㄣ」與「ㄥ」正逐漸發生合併現象,人們日常說話時已不太會刻意區分這兩個尾音。(陽明交大提供)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傳真 114年8月20日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20日電)不少民眾曾因「ㄣㄥ不分」感到困擾。最新研究顯示,中文的「ㄣ」與「ㄥ」正逐漸發生合併現象,人們日常說話時已不太會刻意區分這兩個尾音。

陽明交通大學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陽明交大外國語文系教授盧郁安和台大語言學研究所副教授邱振豪使用超音波技術、聲學、聽覺感知實驗,觀察說話者在發「音」(ㄣ)、「英」(ㄥ)、「深」(ㄣ)、「生」(ㄥ)等字時的舌頭姿態。

研究發現,就算特別加重語氣,台灣華語使用者的舌頭位置依然沒有顯著差異,也就是說,大家日常說話時,已不太會刻意區分這兩個尾音。

盧郁安以「音」(ㄣ)和「英」(ㄥ)為例,在前面的母音為「ㄧ」時,舌尖的ㄣ傾向往舌根移動,與ㄥ合併,且合併情況很普遍,所以台灣華語使用者聽到ㄥ時,因為可能對應到ㄣ和ㄥ,導致判斷正確率下降,但聽到ㄣ時,聽覺感知正確率就大大提高。

如以「深」(ㄣ)和「生」(ㄥ)為例,研究顯示,合併的方向是從舌根ㄥ移動到舌尖ㄣ,這個方向性導致聽到「深」(ㄣ)時的判斷正確率下降,聽到「生」(ㄥ)的正確率就上升。

盧郁安說明,越來越多台灣民眾可能不再靠舌位區分,而是根據母音鼻化程度來分辨ㄣ和ㄥ,說話者在發音時,雖已出現用鼻化程度來區分的傾向,但聽話者仍主要依靠傳統的舌位線索來理解語音,代表說與聽之間仍存在一種認知落差。(編輯:李亨山)1140820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 Posts

1 of 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