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吳家豪台北21日電)電子代工廠仁寶近年積極轉型,將智慧醫療視為下一個成長引擎。不過從個人電腦(PC)、手機代工的紅海,轉向高門檻、高價值的醫療藍海,對任何電子大廠而言都是一場硬仗。
仁寶執行副總經理彭聖華在接受中央社專訪時,深入剖析公司從電子業跨足醫療領域所面臨的機會與挑戰,並詳細介紹旗下多款人工智慧(AI)醫療應用及裝置的發展現況。
他強調,醫療產業的核心是品質與服務,而非傳統電子業的成本思維;仁寶正透過建立台灣市場的實績,逐步將觸角伸向全球,並擘劃透過併購加速成長的未來藍圖。
電子巨擘跨界挑戰 醫療藍海的機會與荊棘
在仁寶服務超過25年的彭聖華坦言,這是一條漫長且充滿挑戰的道路,公司高層懷抱著對社會貢獻的長期願景,早在10年前便已投入生技領域,特別是腫瘤免疫治療的研究。
然而,醫療產業的特殊性帶來巨大挑戰,彭聖華形容,醫療領域是高度垂直的行業,各科室專業分工極細,產品要打入醫院,必須針對不同科室投入截然不同的心力。
醫療產品的開發週期也遠比電子業漫長,他舉例,部分醫療設備的開發可能需要長達5年,即使開發完成,若無法通過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等主管機關的認證,或得不到醫生與醫院的採納,所有的投入都將付諸東流,風險極高。
「人體就像一個黑盒子,需要長時間的研究與解構。」彭聖華說,這導致醫療人才養成速度遠不及電子業,無法像培養中階幹部一樣在2到3年內完成。
團隊的融合更是一大考驗,仁寶的醫療團隊需要結合電機、軟體、AI、化學、生物、醫工、法規等多領域的專家,彭聖華坦言,讓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員順暢溝通與合作,過程相當辛苦,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磨合。
儘管挑戰重重,全球趨勢也帶來了龐大機會。彭聖華分析,全球醫療保健成本逐年攀升,人口高齡化導致社會成本不斷加重;同時,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等疫情的經驗顯示,疾病變異速度加快,各國政府必須投入更多資源提升基礎醫療能力。在此背景下,對長照、居家醫療的需求日益增加,為仁寶的產品提供潛在的市場空間。
AI賦能硬體先行 仁寶智慧醫療產品切入不同面向
仁寶憑藉著在硬體製造與軟體開發的深厚基礎,推出一系列結合AI技術的智慧醫療產品,試圖從不同面向切入市場。
以手持超音波設備為例,仁寶定位為高階診斷與低階輔助之間的市場。彭聖華強調,在現行法規下,AI只能作為診斷參考,無法取代醫生,這款產品特別適合救護車、偏鄉巡迴醫療等場景,滿足醫生在外出巡診時的實際需求;在台灣市場建立口碑後,下一步將瞄準規模最大的美國市場。
仁寶另與奇美醫院攜手開發心血管造影AI病徵自動標註與判讀系統,有助於臨床醫師載入患者心血管影像後,一鍵圈選標註病徵,透過演算法模組開發及AI功能輔助,加速得知病徵數量、位置以及嚴重程度。
此外,仁寶開發的呼吸器產品已於去年取得認證,半年多來售出數十台,目前正在積極追蹤使用者意見回饋,並計劃拓展至日本與美國市場。在助聽器方面,仁寶產品結合藍牙技術,有效解決了傳統助聽器與手機的干擾問題,已售出數千台並獲得正面評價。
仁寶與客人合作開發的智慧按摩床,具備2個機械手臂,能從肩膀按摩至腳部,搭載的鏡頭可偵測使用者身體曲線,並根據個人設定自動調整按摩力道與模式。
彭聖華透露,這款智慧按摩床已進駐美國近百家連鎖飯店與高階運動連鎖店,採會員預約制,半小時收費60美元(約新台幣1794元),相較於傳統按摩約100美元的價格,具備市場競爭力,未來目標是取代復健與運動後肌肉放鬆的專業按摩師市場。
平台與技術雙軌並行 打造醫療生態系
除了硬體裝置,仁寶也積極建構資訊平台與投入前瞻技術研發,展現打造醫療生態系的決心。
「i照護」長照資訊平台是仁寶在醫療領域取得顯著成功的其中一例,服務全台3000多家長照居服機構,協助處理繁瑣的行政作業,並將資料上傳至健保局以利計算政府補助。彭聖華表示,這個平台經過4、5年的發展,市占率已達到約7成,是長照居服機構不可或缺的工具。
為解決AI在醫療影像與病理領域應用的瓶頸,例如醫院資料不互通、IT資源有限等問題,彭聖華提出新的商業模式,由仁寶建立雲端AI醫療平台,讓不同的技術合作廠商上傳演算法模型,再由仁寶統一向醫院推廣,並以月費或專案方式收費,可大幅降低醫院導入AI的門檻。
在更前瞻的領域,仁寶將AI與量子計算技術應用於藥物開發。彭聖華解釋,AI可加速藥物食譜(recipe)的搜尋,量子運算則擅長解決最佳化問題;團隊開發的量子運算演算法,可在傳統電腦上模擬量子行為,協助CDMO(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藥廠提升製程效率。
立足台灣放眼全球 仁寶醫療事業加快腳步不排除併購
對於未來,彭聖華擘劃清晰的發展路徑,他強調,所有產品都必須先在台灣市場取得醫院和醫生的認可或實際銷售數據,建立實績,才能獲得國際客戶的信任。
目前仁寶醫療事業營收占比不到1%,但公司設定了每年成長20%至50%的積極目標,2025年保守估計將有至少20%的成長。
彭聖華不諱言,未來可能透過併購來加速成長,為此仁寶正積極累積在醫界的人脈、法規知識與商務媒合能力,為未來的產業整合做準備。
從電子代工到智慧醫療,仁寶的轉型之路反映台灣科技產業尋求突破的縮影。彭聖華指出,醫療產業的核心價值在於品質與服務,成本控制只是加分項,如何在截然不同的產業邏輯中,融合多元人才,建立深厚的醫界信任,並將創新的AI技術真正落地為可信賴的醫療服務,將是仁寶能否成功開創第二成長曲線的關鍵。(編輯:林淑媛)11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