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8/23 09:22(8/23 09:41 更新)
(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23日專電)8月23日是世界廢除奴隸貿易紀念日,德國柏林今天將舉行街道更名儀式,把落成於18世紀初的市中心「摩爾人街」(Mohren Street)正式更名為「安東‧威廉‧阿莫街」(Anton-Wilhelm-Amo Street),為德國反省殖民歷史翻新頁。
摩爾人(Mohr)原指來自北非的穆斯林,儘管他們膚色並不黝黑,中世紀後歐洲人逐漸用Mohr代指來自非洲大陸的深色人種,帶有貶義色彩。
如今「摩爾」一詞與「黑鬼」(Nigger)相同,被廣泛視為種族歧視用語。1990年代開始,德國即有不少聲音呼籲應修正這條柏林古老街道的名稱。
反對更名的保守派人士主張,摩爾人只是歷史稱謂,將其視為歧視是過度詮釋。他們批評倡議團體藉改名篡改歷史,並支持歷史學者艾里(Götz Aly)建議,在街道設置說明牌交代背景與爭議,而非徹底易名。
倡議團體「柏林去殖民化」(Decolonize Berlin)則反駁,這種說法反映出對種族主義的狹隘理解。
協會成員德拉(Tahar Della)表示,歧視不必然出於主觀惡意,歷史語言中對黑人的標籤已構成系統性壓迫;而街道更名的目的,並非抹除歷史,而是讓反抗奴隸制與殖民主義的人物被重新看見。
2020年美國非裔男子佛洛伊德(George Floyd)遭白人警察壓頸致死,引發全球「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柏林也隨之掀起公共空間去殖民化的討論。
柏林米特區(Mitte)議會同年決議將「摩爾人街」更名為「安東‧威廉‧阿莫街」,此舉引發社會關注,並展開長達5年的法律攻防。
這項更名決議自2021年刊登於官方公報後,引發多名居民提起訴訟。柏林行政法院於2023年駁回其中一案並判決確定,其餘案件則持續審理。今年夏天,柏林-布蘭登堡高等行政法院最終駁回上訴,但在更名儀式前夕,仍有居民提出緊急申請,要求暫緩執行。
8月22日晚間,柏林-布蘭登堡高等行政法院裁定駁回申請,認為訴訟「極不可能成功」,因此允許米特區政府依計畫於23日舉行更名儀式,為這場長達5年的法律攻防畫下句點。
今天舉行更名儀式後,存在於柏林市中心超過300年的摩爾人街及同名地鐵站,正式走入歷史。取而代之的是以德國首位非裔博士阿莫(Anton Wilhelm Amo)命名。
阿莫約於1703年出生於今日西非國家迦納,童年時被荷蘭西印度公司擄至歐洲,後在德國接受教育,取得哲學博士學位,並在哈雷(Halle)及耶納(Jena)大學任教。
他是德國歷史上第一位非洲裔大學教師,其人生歷程從被奴役者轉變為啟蒙時代思想家,象徵知識自主與抵抗殖民主義的力量。這場街道更名在德國社會具有深刻意涵,進一步為德國反省殖民歷史翻新頁。(編輯:田瑞華)114082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