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東大茶莊低碳包裝改革 衝年輕市場延續百年茶香

(中央社記者鄭維真南投25日電)東大茶莊從1903年種下第一片茶園,傳承1世紀,在傳統產業轉型挑戰與淨零浪潮下,第4代接班人以低碳包裝等革新,守住百年茶韻,成功打入年輕市場,也讓台灣茶香飄向國際。

「小學放假就跟著家人採茶、製茶,記憶中總是暖陽與茶香交織的味道」,從小在南投縣名間鄉製茶廠長大的36歲李芳宜談起幼時經歷仍記憶猶新,與茶相伴的童年為日後人生發展埋下伏筆,雖一度投入護理專業,最終仍回到家族事業承接第4棒。

從護士到茶莊接班人 為百年茶廠尋新路

天色未亮,採茶人就已整裝出發,前往茶園採摘新鮮茶葉。茶葉採收後須經日光與室內萎凋,使水分適度蒸發,再透過「浪菁」步驟持續翻動以促進發酵,隨後進入炒菁、揉捻等製茶工序。這一連串流程考驗時間、速度與力度的精準掌握,仰賴人力與細緻工藝。

李芳宜曾在醫院當護士多年,放假回家時,看見茶廠人手不足、父母逐漸年邁,開始思考百年茶廠未來。她說:「茶產業確實辛苦,但更可惜的是很多茶廠因為年輕人不願返鄉而消失」。

李芳宜父親曾直言,如果子女願接手,他就全面升級製茶設備,否則就做到自己不能做為止。李芳宜與哥哥不忍百年心血在父親手上劃句點,決定攜手回鄉接班,哥哥專注生產製程,她則負責品牌行銷與市場開拓。

不過,李芳宜很快意識到傳產挑戰不僅在於人力及舊客戶維繫,更關鍵是如何打開新市場,才能延續百年茶香。

聆聽市場需求 用小包裝與環保茶包搶攻新世代

「泡茶不一定要茶壺、茶杯一整套,年輕人只需要一杯熱水就能享受好茶」,李芳宜說,光靠茶葉品質已不足以打動消費者,便利性與設計感也是新世代選購關鍵。

李芳宜接班初期積極參展,卻屢遭挫折,由於多數攤位陳設雷同,難吸引消費者駐足,常被以「剛試喝過了」或「包裝太大」等理由婉拒,這些回饋成為她改革起點。

視展場為戰場的李芳宜打破傳統茶葉大包裝策略,改推小包裝與PLA玉米纖維茶包,降低消費門檻、提高方便性,兼顧食品安全及環保趨勢,迅速獲年輕族群青睞,回購率明顯提升。

包裝革新契機 鐵罐改書盒降低碳足跡

李芳宜表示,茶葉一般以鐵罐作為主要包材,但易凹損、占空間,外觀設計也由於大小、顏色與貼紙各異而缺乏一致性,且鐵罐回收不便,常被客戶抱怨增加處理成本。

東大茶莊在經濟部國際貿易署出口產品減碳包裝設計輔導補助下,以百年製茶技藝典藏於書本為靈感,推出掀頁式書盒包裝,首波改革鎖定雲頂手採、烏龍精萃與匠心茗選系列共12款產品,主攻特色茶與高單價市場,新設計融合長輩期許的中式典雅與年輕一代喜歡的現代簡約風格,統一品牌形象,大幅減少重量與碳排。

李芳宜說,大鐵罐原重112.8公克,改為書盒僅49.4公克;小鐵罐78公克,改裝後降到34公克,每個紙盒可減少0.2341公斤二氧化碳排放,改善19%碳足跡,相當於開車1公里或使用筆記型電腦約30小時的碳排放。

過去茶葉真空袋為避免在鐵罐內碰撞破損,多會套上塑膠水果網套,東大因書盒包材能貼合真空袋空間,而停用水果網套,全年減少超過2萬公斤二氧化碳當量,等於汽車繞地球赤道2.5圈碳排。

此外,東大捨棄上膜及透明貼紙,產品取出後可直接回收包裝,省去拆解程序,提升回收效率,並改採美術紙與環境保護油墨,掌控印刷碳排係數。

她說,扁平收納可降低運輸與倉儲成本,運輸箱改用環保牛皮紙膠帶,改善33%碳足跡,全面優化碳管理,將好茶與低碳結合,整體質感提升,貼近年輕人需求,成功擴大客群。

在傳統與創新間找平衡 讓更多人愛上台灣茶

東大茶莊憑藉手藝與誠信經營奠定百年基礎,至今建立契作茶農合作模式與規模化生產線,不僅深耕國內批發、零售市場,也拓展海外據點,其中以日本為主要出口市場。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李芳宜說,製茶融合傳統與創新,品牌要在現代市場延續,就須持續在兩者之間找平衡。

「我們做的不只是賣茶,而是延續一種文化、一種香氣」,她期許透過低碳包裝與年輕化策略,持續綻放台灣茶的香氣,「喝茶不應受限於年紀,而是讓更多人有機會品嚐,進而愛上台灣茶」。(編輯:李明宗)1140825

Related Posts

1 of 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