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烏克蘭獨立日氛圍低沉 利維夫民眾緬懷戰亡親人

(中央社記者陳彥婷利維夫25日專電)8月24日為烏克蘭獨立日,紀念1991年宣布脫離蘇聯獨立,但在戰爭陰霾下,烏國多地未舉行大型活動,以避免人群聚集。西部城市利維夫(Lviv)當地居民在沉重氛圍中度過獨立日,並舉行紀念陣亡軍人的儀式,盼望戰事早日落幕。

烏克蘭今年邁入獨立第34年,利維夫市區自清晨起氣氛凝重。市中心廣場透過廣播播放默哀訊號,行人、攤販、店員與顧客聞聲停下動作,肅立默哀1分鐘,向在戰爭中犧牲的士兵致敬。

「以前可以感受到節日的氛圍,現在已經快4年了,已經沒有那樣的感覺了。」來自基輔的伊琳娜(Iryna) 與朋友尤莉婭(Julia)特地前來利維夫短暫休息。她說:「來走走、喝杯咖啡、試著有點休息,因為利維夫相對平靜,沒有那麼多空襲警報或爆炸聲。」

尤莉婭回憶,戰爭初期從東部哈爾科夫一路逃往西部,在地下室中安撫年幼女兒入睡。「我用手捂住她的耳朵,希望她聽不見(爆炸聲)。」她說,「我們只希望戰爭早點結束,重建烏克蘭,奪回我們的領土,頓內茨克(Donetsk)、盧甘斯克(Lugansk)以及克里米亞(Crimea)。」

上午11時許,利維夫市長薩多維(Andriy Sadovyi)與多名政府代表前往當地歷史悠久的利查基夫公墓(Lychakiv Cemetery),舉行紀念儀式。神職人員進行祈禱與聖歌儀式,數百名民眾不畏風雨列隊出席,神情哀傷,不少人潸然淚下。官員們向陣亡士兵獻花並慰問家屬,儀式最後以鳴槍禮結束。

公墓中藍黃烏克蘭國旗隨風飄揚,墓前擺滿鮮花與花圈,有軍人家屬默默守候在墓前,低頭追思。

年輕女子瓦萊莉婭(Valeria)與母親瑪爾塔(Marta)前來整理父親安德烈(Andriy)墓地。她說:「我來探望他,他是烏克蘭的英雄。」安德烈於2022年12月在盧甘斯克前線陣亡,至今母女倆每週風雨無阻,總會帶來他生前喜歡的咖啡與巧克力。

瑪爾塔表示,過去數年親眼見證新墳越來越多,來探望親人的人也從未減少。「已經有這麼多人犧牲了,但我們會堅持到底,無論如何,因為我們不會向那些造成無數平民與軍人死亡的恐怖分子低頭。」

在利維夫一家台灣風格的奶茶店,牆上懸掛著3名曾為烏國作戰而犧牲的外籍志願兵照片,包括台灣人曾聖光、吳忠達與中國志願兵彭陳亮。店員索妮婭(Sonia)曾與彭一同工作,她說他們明知道可以不參戰,卻選擇保衛這裏,值得尊敬。談及過往共事點滴,索妮婭不禁落淚,「最理想是向他們用最好的方式致敬,但現時都不可能⋯」。

正當俄烏雙方在國際調停下尋求和平協議,但在各國領袖層面亦存在分歧,烏人對於戰爭的未來走向也抱持不同看法。

索妮婭認為,收復所有失土的目標恐難實現,她說:「或許在頓內茨克與盧甘斯克畫下句點,是比較實際的選項。」

訂閱《國際新聞》電子報 第一手掌握世界最新脈動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尤莉婭則主張西方盟國應持續提供軍事支援,「若不阻止俄羅斯,戰火將延燒到歐洲。」她強調,烏克蘭曾簽署「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Budapest Memorandum)放棄核武,西方有責任保障烏克蘭安全。

伊琳娜則呼籲儘速停火,進一步尋求和平協議。她說:「前線局勢非常緊張,我們不能再等了。」(編輯:韋樞)1140825

Related Posts

1 of 4,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