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頻重複提問已是輕度認知障礙 醫提醒失智10大警訊

2025/8/26 13:16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26日電)一名退休工程師因頻繁重複問小事,就醫才知已輕度認知障礙。醫師指出,阿茲海默症不可逆,早期診斷是關鍵,其與一般老化有10大不同警訊,改善14風險因子可預防或延緩失智。

一名70歲的男性退休工程師,7年前開始不少事情需有人提醒才會記得,且會為各樣小事頻繁重複提問,因而感到困擾與心情低落。他在妻子鼓勵下就醫,才發現原來已是輕度認知障礙。

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顧問、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長胡朝榮說明,阿茲海默症可分6期,前2期為臨床前期,腦內毒性類澱粉蛋白開始堆積;第3期為輕度認知障礙,毒蛋白開始引起症狀;第4期為輕度失智,症狀影響日常生活;第5、6期為中、重度失智,毒性蛋白擴散整個大腦,神經細胞受損,加速大腦退化。

胡朝榮指出,阿茲海默症不可逆,其中從輕度認知障礙惡化至輕度失智平均僅需3至5年,惡化速度不容忽視。這名工程師在妻子陪伴下,除服用症狀治療藥物,更積極維持運動、社交習慣,甚至參與課程嘗試新事物,整整7年都成功維持在輕度認知障礙階段。

國內「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台灣2024年65歲以上失智症盛行率約8%,其中以阿茲海默症最為常見,占比56.88%。邁向超高齡社會,失智症新增個案數隨老年人口持續攀升增加,預估2041年失智人口將接近68萬人,對家庭與社會都是沉重負擔。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今天在衛教記者會指出,許多年長者在早期出現記憶力退化、理解能力變差等症狀時,常誤以為只是正常老化,導致整體阿茲海默症患者平均延誤3.5年才就醫。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失智與一般老化不同,徐文俊指出,須注意10大警訊,包括記憶力減退影響生活、計畫或解決事情困難、無法勝任熟悉事務、對時間與地點感到混淆、對視覺影像與空間關係理解困難、言語表達或書寫困難、物品亂放且無法找回、判斷力減弱、不參與社交,以及情緒與個性發生明顯改變,都須盡快就醫。

預防失智,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徐榮隆引用重要期刊「刺胳針」去年所刊研究指出,除已知改善教育程度,以及避免糖尿病與高血壓、抽菸、飲酒、腦部外傷、憂鬱、肥胖,還有運動充足、保持社交、遠離空污,新研究也發現,妥善控制低密度膽固醇、矯正聽力與視力維持大腦刺激,也有助預防或延緩失智。(編輯:張雅淨)1140826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 Posts

1 of 3,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