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8/26 16:43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26日電)乳癌、血癌取卵今年9月起補助,專家指出不孕原因卵巢因素占了32.6%,呼籲放寬醫療性凍卵適用對象,守護卵巢功能退化高風險族群,盼逐步邁向非醫療性凍卵補助,留住一線生機。
台灣生殖醫學會今天發布少子女化對策擴大人工生殖補助9大建言,包括強化衛教知識宣傳、人工生殖補助方案調整、提高生育保存及凍卵可及性、人工生殖資料庫優化、友善生育環境推動、中央地方協作、孕產家庭心理支持、人工生殖適用對象擴大、商業保險資源導入等。
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蔡英美說,中央推出醫療凍卵生育補助試辦方案,雖僅限縮於乳癌與血癌病友,但樂見生育政策持續進步,期待未來放寬適用對象,讓卵巢功能退化高風險群民眾也能逐步受惠,根據統計,32.6%不孕症治療受試者,與卵巢功能問題有關。
蔡英美引用美國中情局2024全球生育率評比,台灣總生育率只有1.11,不僅是亞洲倒數第一,甚至是全球倒數第一,情勢非常嚴峻。她指出,國際生殖醫學會聯盟世界大會提醒不孕症是造成少子化關鍵因素之一,不孕症是疾病,試管嬰兒、凍卵等,應獲得和其他醫療同等資源支持。
蔡英美說,近3年歐洲各國人工生殖政策變化,發現各國都積極推進人工生殖、凍卵補助,力抗少子化,強調公平、即時、全額資助,法國2023年起推動生育教育,更進一步進行非醫療性凍卵補助,台灣應該擴大凍卵補助對象,盼逐步邁向非醫療性凍卵補助,為每個人都留住一線生機。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長沈靜芬說,將持續倡導育齡中的年輕夫妻,將「生孩子」早一點納入人生規劃中。少子化是全球先進國家普遍現象,台灣女性第1胎平均年齡已達31歲,較2001年26歲晚了5年,晚婚晚育面臨生育困難,政府積極投入人工生殖補助,即將迎來3萬名試管嬰兒的誕生。
沈靜芬坦言,不孕症治療方面已有明顯進展,但仍有優化空間,接下來將提出相關優化方案,核心目標是鼓勵年輕人提早生育,並且不僅止於生1個,最好能生2個或3個。除了「醫療性生育保存能力」的試辦計畫,協助患者保留未來生育的可能性,將持續改善,讓想生的都能生。(編輯:李亨山)114082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