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實習記者王家葳華盛頓27日專電)在華府國會山莊,來自新竹的蕭喬勻西裝筆挺,胸口別「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徽章。有著亮眼學經歷的她,義無反顧投身「草根外交」。對她而言,每次敲門、每場會面,即使徒勞,卻是讓台灣在「議題海」中突圍的方式。
這位年輕的FAPA執行長,畢業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高等國際研究學院(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國際公共政策碩士。加入FAPA前,曾受時任俄勒岡州州長布朗(Kate Brown)任命為經濟與商業平等政策顧問。
●走跳國會必備連結美台技能
高學歷、口條清晰、俐落自信,是許多人對她的第一印象。而在國會山莊的走廊裡,她的對話對象多半是美國國會議員與幕僚。
美國數百名國會議員橫跨50州,她腦中快速運轉,掌握誰家的選民在意哪些議題、清楚決議案內容,更知道如何找到對話切口,在數分鐘內讓對台灣不熟的偏鄉民代了解,台灣不是輪廓模糊的島嶼,台灣民主存續對美國至關重要。
●自律執行長尤其感性 保台灣就是護家
外界看她,或許是一位冷靜嚴謹的組織者。但在訪談裡,她卻坦然承認自己「其實很愛哭」。語音剛落,眼眶就紅。
談到南加州台灣教會的槍擊案時,蕭喬勻眼中再次泛起淚光。她哽咽地對中央社說:「為什麼有人要鎖上教會的門開槍,只因為他們是台灣人?」對她而言,這不只是暴力,而是針對身分的仇恨。
2022年5月15日,台灣移民周文偉在南加州爾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活動上持槍攻擊年長教友,行凶前還封鎖逃生門。事件傳出,震撼全美台灣人社群。
調查人員指出,周文偉有2支手槍,數袋彈藥和4個瓶裝汽油彈,犯案動機是出於對台灣的仇恨。
「台灣是我的家,保護台灣,就是保護我的家人」。這種堅毅卻感性的個性,也讓蕭喬勻始終堅守自己的價值觀,並持續推動草根外交,加入FAPA已逾10年。在太平洋彼端看顧家鄉的情感,轉化成她每天的工作。
●投身國會倡議不戴粉紅濾鏡
蕭喬勻沒有戴著過分樂觀的「粉紅濾鏡」看待台美事物,她比大多數人清楚現實限制,並選擇專注在能做到的事。「挑戰當然不少」,她笑著說。
「像台灣的國際地位,只要中國還握有否決權,有些目標真的非常困難,例如加入聯合國(UN)。」但她相信,細小的努力依然能積累改變。「我們可以影響一個議員、一場聽證會,甚至一次幕僚的討論。」
這些細碎的努力,多看不到前路,一年後又得重來。例如FAPA長年推動的代表處更名法案。蕭喬勻強調,自己能做的,就是持續讓更多國會議員與幕僚了解真相。「如果我們能在國會建立更多朋友,不管是助理、議員,還是智庫,我們的訊息就能被放大。」
台灣民主運動前仆後繼的前輩,也是她堅持的動力。1960、70年代的台裔美國人,在嚴峻環境裡高喊「Go Go Taiwan」,即使被打壓不退縮。她說,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是接下民主與人權的棒子。這份傳承,也支撐她走過不確定的道路。
●微小勝利下帶新血前行
一路上,她也曾看見努力化為成果。擔任FAPA俄勒岡州(Oregon)分會會長時,她多次拜訪當地聯邦參議員默克利(Jeff Merkley),最終他提出的「台灣關係強化法案」(Taiwan Relations Reinforcement Act),其中納入了FAPA長期倡議的內容。
在自律嚴謹的外表下,她也有可親的一面。雖然不會游泳,卻熱愛划龍舟、潛水與立式划槳(SUP)。她笑著說,或許正是這種「傻勁」,讓她在海裡不感到恐懼,如同她在倡議路上義無反顧。
如今,她也把目光放在下一代,鼓勵年輕世代,先從最低門檻、最少時間投入開始,累積經驗,不管用什麼方式,都是一種屬於自己的倡議。
台灣人公共事務會1982年成立,總會設在華盛頓特區,致力推動美國政府與國會更加支持台灣。任務涵蓋強化台美關係、推動國際參與與捍衛民主人權。目前在全美有逾40個分會,每年9月舉辦的全國倡議大會(National Advocacy Conference),會員齊聚華府拜訪國會,向立法部門直接傳遞台灣的聲音。(編輯:鍾佑貞/田瑞華)114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