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8/28 18:12
(中央社記者吳昇鴻新加坡28日專電)駐新加坡台北代表處近日彙整新加坡組屋政策相關資料、進行組屋參訪與訪談,撰寫完成「新加坡組屋政策與啟示」,報告提及組屋成為社區營造與城市規劃等面向支柱,為各國住房政策提供借鑑。
駐新加坡代表處指出,新加坡雖國土狹小,但能在半世紀內解決大規模住房問題,並以公共住宅「組屋」(HDB flats)構築社會穩定與經濟繁榮,其政策經驗對各國具有重要啟示。
該報告回顧新加坡政策起源並指出,1960年建屋發展局成立推行「居者有其屋計畫」,快速改善非法鐵皮屋的居住環境。至2024年新加坡全國已建成約120萬套組屋,近八成居民居住其中。政策成功仰賴「土地徵用法」,確保穩定用地來源,並透過公平補償建立公信力。土地僅以99年租賃方式使用,確保資源再分配。
報告指出,組屋政策核心在於「買得起、付得起、可保值、可養老」。政府大規模補貼,使中低收入家庭能承擔購屋;透過中央公積金制度,多數居民無須動用現金即可償還貸款。組屋既是居所,也是隨國家成長而增值的資產,更能支撐養老需求、維護社會和諧。
報告提及,組屋政策並非單純補貼,而是融資與生活機能的雙循環設計。一方面,政府貸款與津貼支持建設,建屋發展局以出租商業設施取得收益,再透過稅收與公積金回流。另一方面的市鎮「造鎮」模式整合食衣住行教育醫療,居民可在地生活與就業,形成完整的社區生態。而購屋資格受收入上限、產權限制與年齡規範。轉售市場則設有最短居住年限及種族比例限制,以抑制投機。為應對價格上漲,政府同時增加供給、收緊貸款、課徵額外買方及賣方印花稅。
針對高齡化社會,報告表示,新加坡政府推出社區關愛組屋與屋契回購計畫,結合居住與養老。組屋也藉種族融合政策促進社會穩定,並成為政府推動智慧永續城市的重要平台。
「新加坡組屋政策成功關鍵在於堅定決策與具體績效、健全雙生態系統、持續維護管理等面向。」報告指出,新加坡組屋政策不僅保障了國民「安居」,更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成為國際間公共住宅的典範,其制度設計與實踐為其他國家提供了重要借鑑。(編輯:高照芬)114082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