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醫師:早產兒常見開放性動脈導管

2025/8/29 13:29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沈佩瑤台北29日電)台南有早產兒因呼吸問題跨縣市轉院到桃園林口長庚醫院,醫師說明,動脈導管未完全閉合就稱為「開放性動脈導管」,這在早產兒是常見狀況,且隨出生週數越小,發生率就越高。

台南有早產兒昨天上午跨縣市轉院到林口長庚醫院,周姓母親透過社群平台Threads發文呼籲用路人禮讓,獲得網友沿途接力追蹤,國道警方也主動協助開道,車隊已在當天中午平安抵達林口長庚醫院。

周姓母親後來透過Threads說明26週早產女兒、小名「小平安」的故事。她說,3月早產的「小平安」經歷開放性動脈導管手術,在大林慈濟細心的照護下成長茁壯,但本應該跟著成長慢慢撤除的呼吸器卻一直無法順利移除,和醫生討論綜合評估下,7月轉院台南成大。

在台南成大期間,內視鏡檢查疑似左邊聲帶麻痺,呼吸器一樣無法順利移除,最終決定再次轉院林口長庚。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重症醫學科主任彭純芝根據周姓母親所述狀況告訴中央社記者,「動脈導管」是連接胎兒主動脈與肺動脈的血管,一般來會在出生後3天左右逐漸關閉、纖維化,讓肺動脈有適量血流做氣體交換。

彭純芝說,但若出生後動脈導管沒有關閉,壓力差會讓主動脈血流往肺動脈裡灌,導致肺部氣體交換效率變差,寶寶的心臟負擔也會增加。

彭純芝說明,動脈導管未完全閉合,就稱為「開放性動脈導管」,這在早產兒是常見狀況,且隨出生週數越小,發生率就越高。雖部分個案可透過藥物,但部分較對藥物無效個案會需要透過手術處理;而動脈導管與神經非常接近,早產兒體型又小,因此手術就會有影響周邊組織的一定風險。

根據個案媽媽描述,有無法移除呼吸器、可能需要氣切等狀況。彭純芝指出,這些確實都是開放性動脈導管手術的可能風險,不過因為早產兒氣切手術較少見,也確實可能需要更高度專業與經驗豐富的醫療團隊進行處置。

除了「小平安」,近期還有另外1名3歲男童也是從高雄送到林口長庚。針對「南病北送」,台大醫院院長余忠仁強調「這是比較少見狀況」,台灣醫療資源雖然感覺很充裕,偶爾還是會碰到窘境,所以一直提倡區域醫療網互助。

余忠仁表示,目前99%可處理,遇到少數罕見案例確實需要送到某些醫學中心才行,如何提升緊急救護需求,是未來衛福部應強化部分,準衛福部長石崇良過去高度參與建立緊急醫療網等,相信具有處理類似問題的能力。(編輯:黃名璽)1140829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 Posts

1 of 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