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焦點

誤入政壇的小白兔 ― 郭智輝

2025/8/30 22:55

(筱君台灣PLUS主持人/廖筱君)在台灣的政治舞台上,他顯得格格不入。郭智輝,一位來自產業界的企業家,被譽為「小白兔」——不是因為天真,而是因為在台灣現實的政治叢林裡,他過於單純、專注專業,少了政治算計,卻因此成為鎖定的目標。

從產業界到部會首長:跨界的勇氣

郭智輝出身自產業,是崇越集團的董事長。崇越長年深耕於半導體、綠能與科技產業,他本人更以務實、低調和專業著稱。對於郭智輝而言,產業是熟悉的戰場:數據、技術、投資、國際競爭,這些是他習以為常的語言。然而,2024年他應賴清德總統之邀,出任經濟部長。一般企業家避之唯恐不及的燙手山芋,郭智輝神經很大條,卻義無反顧的接下這份重責大任。於是開啟了這一段徹底不同的旅程——從企業掌舵人,走進政治核心。他深知這是一條艱鉅的道路,卻仍然選擇跳進去,因為心中有一份理念:要為台灣的未來盡一份力。

理念的驅動:為台灣而來

郭智輝曾說,自己不是為了名與利才接下部長一職,而是出於對台灣社會的責任感。當台灣正面臨能源轉型、國際供應鏈重組、AI 與中小企業結合等挑戰時,他認為自己的專業或許能補上政府的短板。在短短任內,他推動了「能源二次轉型」、提出「境外關內」的產業政策、推動中小企業導入 AI,以及加速綠能與減碳的步伐。這些政策,不僅涉及經濟發展,更觸及產業安全與國家永續。然而,也因為這些專業與改革,他觸碰了既得利益,踩進了政壇的暗流。

政治的渾水:從專業到攻擊

從企業到部會首長,郭智輝帶來的不是政治技巧,而是產業人的直率與數據導向。但在政治場域裡,這份直率卻成為致命的弱點。有人說,他是誤入政治的小白兔,因為他相信專業可以勝過口水,相信理性可以化解對立,卻忘了政治不只是辯論場,更是權力與算計的角力場。於是,各種傳言與抹黑接踵而至。新聞媒體對他的身家、過往,甚至崇越集團的商業往來,都被放大檢視。有人質疑他的背景,有人曲解他的政策,甚至將無關緊要的細節放大成政治鬥爭的箭矢。但郭智輝並未低頭。他選擇正面反擊,用數據說話,用專業回應。只是,這樣的堅持,卻讓他更加成為政壇鬥爭的目標。

專業的重量:為何他被「鎖定」

若問郭智輝最大的特質是什麼?答案是「專業」。這份專業,來自他長年在產業界的深耕,對能源、半導體、AI 的理解,遠超一般政治人物。也正因如此,他在短短任期內,能推動具體改革,並為未來勾勒出可行的路徑。這讓他在民眾眼中,顯得是「少數真的做對事的部長」。然而,專業本身也成為被攻擊的理由。因為當改革觸動利益,專業就被質疑成「偏頗」;當數據揭示現實,專業就被扭曲成「政治語言」。這是一場不公平的戰爭,而他選擇了不退縮。

一個有能力卻「政治是不及格」的人

郭智輝的專業可以打滿分,但他對政治卻是徹底的新手。在國會議場上,他曾因為「講真話」讓對方掛不住臉;但因缺乏政客的防衛機制,他也常被攻擊得灰頭土臉。在企業界,他可以憑藉數據和策略快速作決定;在政治場域,他卻必須面對冗長的協商與算計。他才真正明白,「什麼是政府」、「民進黨內部的運作邏輯」,以及「賴清德總統的個性與施政節奏」。這一年三個月,就像是他重回校園,接受一場最嚴苛的政治震撼教育。

與賴清德總統的交集

對郭智輝而言,與賴清德總統的合作是一種全新的體驗。他帶著專業進入團隊,卻發現政治的節奏與產業完全不同。賴清德是一位步伐穩健、堅持改革的領導者,但在政治上,他必須顧及黨內共識與社會氛圍。郭智輝則習慣「就事論事」,少了妥協與鋪陳。兩者之間的差異,讓郭智輝深刻體會到:政治不是單純的對與錯,而是一種多方協調的藝術。一年三個月後,他可能也必須重新認識:不只是賴清德的個性,而是整個政治體制的現實。

國際經驗與半導體的「最佳發言人」

但不容否認若要評價郭智輝的優勢,必然是他的國際經驗與產業視野。台灣當前所面臨的,正是半導體、科技產業與國際局勢的交織。尤其川普主導的經貿政策轉變,美中科技戰持續加劇,台灣更需要能同時「懂產業、又能對外闡述」的人才。郭智輝正是這樣的代表。他能精準向國際說明台灣半導體的優勢,並揭示產業的挑戰與機會。他對台積電的文化瞭若指掌,熟悉供應鏈的自我修正機制。有人甚至說,台積電應該頒給他一座「最佳發言人獎」。因為郭智輝總是能同時掌握專業細節與國際話語,正是台灣最缺乏卻最需要的能力。

捷克之行:國際視野的具體展現

2024 年 12 月,郭智輝率團訪問捷克。他與參議院議長韋德齊(Miloš Vystrčil)、眾議院友臺小組主席班達(Marek Benda)及經貿高層官員會面,就台捷雙邊合作展開討論。更重要的是,他推動在捷克設立「台灣貿易投資中心」。這是「境外關內」政策的第一個海外落實據點,未來將為台灣業者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務,協助有意投資捷克的企業布局歐洲。他看見捷克的優勢——地理位置、專業人才、科研實力與政府支持,並主張台灣應將捷克視為進入歐洲市場的樞紐。這不僅是戰略眼光,也是對台灣產業國際化的積極實踐。

離開的原因:心灰意冷,還是清醒?

2025 年 8 月,郭智輝辭職。他對外說明,是基於健康考量,無法投入「120 分」的精力。但外界不免疑問:這一路的政治挫折,是否讓他對政府與體制感到失望?或許他並非單純「心灰意冷」。而是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本來就不是政治圈的人。與其在權力遊戲中耗損,不如退回專業場域,繼續發揮影響力。這也是一種責任。因為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無法再為團隊加分時,選擇離開,反而是一種誠實與擔當。

台灣的寶,卻放錯了地方

郭智輝的故事,留下了一個深刻的反思。他是一位有能力、願意默默為國家做事的人,他的專業與國際視野,是台灣在這個時代最需要的。但在經濟部,他卻成為政黨角力的犧牲品,被誤解、被攻擊,最終選擇離開。就產業願景與國際視野而言,他絕對是台灣的寶。但政策的形成需要鋪陳與醞釀,他的前瞻見解卻反而成為箭靶。這樣的結果,不只是郭智輝的無奈,更是國家的損失。一個國家若無法善用最優秀的人才,那麼失去的,不僅是一個部長,而是一種可能性、一種能夠帶領台灣走向未來的力量。卸下部長職銜,他或許仍會回望這段不算長卻極為深刻的旅程。曾經的理想、曾經的衝撞、曾經的孤獨與無奈,如今都化作歷練。而在他心中,或許正回蕩著蘇軾的詩詞:「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回顧來時風雨瀟瀟的情景,歸去的路上,已是風停雨靜。這不是逃避,而是一種理解:政治場域雖蕭瑟,但他的選擇無悔;離開內閣,不代表離開台灣。專業與信念,仍將是他未來的方向。

Related Posts

1 of 4,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