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9/3 18:14(9/3 18:56 更新)
(中央社記者潘欣彤連江縣3日電)第3屆馬祖國際藝術島將於5日登場,東引鄉7個作品中,原籍東引的林美玲新作「微光記憶」重現記憶中軍管時期夜晚的光;走路草農/藝團的「常備記憶」呼應戰時儲備食物日常。
策展人蔡沛原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微光記憶」由原籍東引的毛氈藝術家林美玲創作,繼上屆受好評的「守護」、「遠方的探照燈」後,林美玲應用羊毛氈、濕氈技法,在展出地點的東引鄉倉庫,營造出戰地政務宵禁規定下,黑暗中透出的一點點光。
蔡沛原解釋,軍管時期的宵禁與燈火管制,讓居民必須生活在黑暗與靜默中,夜晚的光成為壓抑與緊張的象徵,與光給人「溫暖」的普遍印象背道而馳。但對離鄉的人來說,光除了照明外,更是情感的寄託,象徵家的守候,更指引遊子方向「只要看到微光,就知道家還在」。
由藝術團體「走路草農/藝團」成員劉星佑與陳漢聲創作的「常備記憶」,蔡沛原說,作品借用東引民眾生活中常見的「軍糧罐頭」的意象,並結合攝影、陶瓷、文字與鎢絲燈等,放入了台灣芒果與離島常見的貝類,轉化為陶瓷裝置。燈光則營造出彷彿防空洞或倉庫般的氛圍。
蔡沛原指出,「常備記憶」展覽地點選在「劉依祥宅」有其意義。房子由東引首富林文湧興建,軍管時期一度做為東引指揮部辦公場所,後被劉依祥買下,開設「祥記商店」,1樓為雜貨店,2樓為倉庫。而作品設於2樓,呼應該處曾為物資儲藏地的歷史。
蔡沛原說,2個作品均以戰地政務下的常民生活出發,觀賞「微光記憶」時,可想像身處戒嚴時的東引,只要有一點微光,就能給予支撐人心的力量。而「常備記憶」則希望讓觀眾思考,當國家與家庭經驗交疊時,欲儲藏的究竟是物資,還是難以言說的歷史與情感。(編輯:林恕暉)114090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