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吳書緯彰化3日電)出生於日治時代的彰化果農黃政行,當年在服海軍義務役時,分發到日本戰後賠償給中華民國的驅逐艦「雪風」艦,因緣際會成為改名為「丹陽」艦的末代水兵,捍衛海疆。
二戰結束80週年,日本電影「雪風YUKIKAZE」於8月15日上映,劇情描述日本海軍驅逐艦雪風艦在二戰的服役歷程,劇情結束在竹野內豐飾演的艦長,提到雪風艦將以引渡給聯合國告終。歷史上,雪風艦是日本海軍同型艦唯一自珍珠港事變到終戰殘存的,雪風艦戰後由中華民國海軍接收,並更名為「丹陽艦」(舷號DD-12),1950年代成為海軍的主力艦艇。
8月赴日參與二戰後西伯利亞滯留者紀念儀式,也觀賞「雪風」電影的日治時期台灣史研究者陳力航受訪表示,這部電影和過往日本戰爭電影不同之處,在於強調「我們要活著回去」,畫面提及中華民國的部分僅有最後一幕出現保留至今的雪風艦的錨,介紹牌上提到中華民國海軍。
日治時代昭和18年(1943年)出生的黃政行畢業於永靖農校,義務役兵種抽籤抽中海軍,對於需人手耕作的農家來說算是籤運不佳,因為比陸軍要多當1年兵(當時海、空軍義務役期3年、陸軍2年),卻想到當時農村伙食普遍不佳,隔壁村的同鄉服海軍義務役居然「白白胖胖」,轉念覺得當海軍也不錯。
黃政行於民國52年10月入伍服3年海軍義務役,是海軍艦艇兵第94梯,赴左營基地的海軍士官學校接受4個月入伍訓,當時就已經依照未來船上的部門分為槍砲班、電信班、水雷班、通信班等區隊,他被分配到槍砲班,每天的課程就是上午4小時專業課程,下午各2小時的踢正步與行軍等操練課。
黃政行現在經營葡萄休閒農場,葡萄產季剛過,黃家人仍勤奮地在葡萄藤下修剪枝葉和整地,為明年的葡萄產地做準備。
「訓練比種田輕鬆。」黃政行接受中央社訪問時,回憶起那段入伍訓的日子。他說,當時軍隊的伙食比起農村家庭的食物好了不少,
由於是槍砲兵,黃政行在丹陽艦上被分配到管理彈藥庫的任務,丹陽艦共有6個彈藥庫,分別儲藏主砲、副砲、防空砲和輕兵器彈藥與手、步槍,輔導長耳提面命這是重要職務,且每天下午需要巡視各彈藥庫的溫度有無超過攝氏34度,若超過需要向副艦長報告,若溫度太高彈藥庫內有灑水設備降溫。
黃政行說明,管理艦上彈藥庫期間,只遇過1次彈藥庫超過34度的情況,回報後艦長告知他「溫度只超過1天沒關係」,因此也沒有用上灑水設備。
黃政行解釋,艦上官兵對丹陽艦暱稱「老丹」,全艦官兵人數約近200人,依照航海、輪機、電信、信號、槍帆、槍砲等領域分隊,他是槍砲兵自然就是在槍砲隊,隊上約有10多名士兵,班長為隊長,他在戰鬥時的任務就是協助遞運砲彈與裝填砲彈;而平日的任務就是以左營為母港,前往馬公、基隆、金門巡弋駐防,或是護航南沙、金門運補,記憶中沒有到過馬祖。
黃政行提到,民國50年代時,海軍的主力艦已經是美製陽字號驅逐艦,丹陽艦和這些艦艇相比已顯老態,由於排定除役、艦況逐漸轉差,3個鍋爐壞了1個也不修理,出航僅能以2個鍋爐運轉,最高航速只有20餘節,民國54年10月舉辦丹陽艦成軍13週年典禮後,丹陽艦即不再出海,並開始把艦上的彈藥、裝備卸下,「一共運了30幾台卡車」。
黃政行回憶,丹陽艦之後數年在左營成為訓練艦,再也沒有出航,而他之後也被轉調至甫從美國移交的巡防艦華山艦,在華山艦上服役約6至7個月,最後在民國55年10月退伍。(編輯:張若瑤)11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