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鄧佩儒台北5日電)適逢農曆鬼月,一本以「鬼島」比喻台灣的新書近期出版。在作者何貴森眼中,人們在鬼月對亡魂敬而遠之產生的種種禁忌,如同台灣的國際處境。他將駐台10年的思索沉澱為墨,盼讓國際讀者看見台灣作為國家的存在。
資深美籍記者何貴森(Chris Horton)自2015年來台定居,曾為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彭博(Bloomberg)、日經亞洲(Nikkei Asia)等媒體撰稿,以台灣為主題的首本著作「幽影之國(Ghost Nation: The Story of Taiwan and Its Struggle for Survival)」7月問世,中文版也預計於明年上半年出版。
他在書中指出,中國共產黨固然聲稱中國擁有台灣的主權、反對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甚至積極影響國際社會對台輿論,且種種打壓在近年更加猖狂;但是,若沒有國際社會默許,中共根本無法達成這些政治目的。
何貴森近期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許多國家因考量中國的龐大經濟利益等因素,而決定無視台灣作為國家的存在。他希望「幽影之國」能為改變這種狀況做出貢獻。
挑戰北京敘事 台灣是一個民主國家
「長久以來,我們接收到的不外乎是中共或國民黨版本的台灣」,何貴森表示。
他的新書以「台灣視角」檢視台灣400年來的政治、社會、文化變遷及台灣與中國的關係,說明國際地緣政治如何形塑今日的台灣,歷時4年才完成。
何貴森在書中駁斥中共宣稱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主張,也對中國國民黨以「九二共識」為主體的兩岸政策提出諸多質疑。
「我想很快地建立一個觀點:台灣不是中國,它是一個國家。」何貴森說。他定位這本書是給國際讀者的「台灣入門」,不能假定他們對台灣有任何了解。
他在書中提到,早在17世紀中國沿海居民移居台灣、二戰後大批軍民隨國民黨政權抵台前,原住民已長居在這塊土地。原住民族的多元性及在歷史上保衛家園所展現的強悍,是對中共對台主權聲索「最活生生的反駁」。
何貴森也對台灣認同進行深入探討。書中梳理自荷蘭治台以來,台灣先後歷經數個殖民政權,逐步形塑出獨特的國家認同;並在長達38年的國民黨戒嚴統治與白色恐怖陰影後,最終走出一條民主的道路。他表示,呈現這些演變,有助於理解台灣在當前複雜地緣政治環境中的處境。
熱愛單車環島 比台灣人還台派
定居台灣超過10年的何貴森對台灣瞭若指掌。除了多年採訪累積的豐富知識外,他至今完成3次單車環島,對台灣小鎮鄉間的觀察,總能信手拈來。
他常在社群媒體批判中共對台威脅,且曾擔任「台灣外國記者會」(Taiwan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副會長,對媒體生態十分熟悉。
在專訪中,何貴森毫不避諱地批評,許多外媒為避免北京不高興,都有要求記者在文章中不得稱台灣為「國家」的內規,這種「將荒謬視為常態」對他衝擊很大,也激發他寫本關於台灣的書。
他指出,台灣理應被承認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並擁有聯合國席位;「我不認為台灣應該得到什麼特殊待遇。台灣目前確實面臨特殊待遇,但卻是壞的那種。」
何貴森花了不少功夫考究台灣歷史。他苦笑說,外媒大多關注1949年後的事,為了寫書,他一頭鑽進400年的台灣史,過程「波折不斷⋯⋯當我逐漸意識到這段歷史的深度,以及自己過去忽略多少(故事)時,我開始覺得有點迷惘。」
「幽影之國」在他反覆嘗試多個版本後,終於催生出來,其中也收錄他對台灣國內外許多政治人物和學者的採訪,包括前總統李登輝與蔡英文等人。
原文書名取自「鬼島」一詞。該詞曾被前國民黨駐外官員郭冠英用來貶抑台灣,後來逐漸轉為網路流行用語,網民以自嘲或親暱的方式稱呼台灣為「鬼島」。
鬼島不鬼島 台灣故事與世界連結
除了大國政治角力下的島嶼發展,「幽影之國」也記述台灣人的奮鬥故事,並揉和歷史、政治分析,以及人文描繪。
殊不知,這麼大力挺台的何貴森,當初可是「誤打誤撞」來到台灣。
美國土生土長的他,2000年搬到中國,短暫從事翻譯工作後開始記者生涯,先後待過鄭州、上海和昆明。2013年他移居香港,親眼見證北京對香港逐步加強控制,雨傘運動失敗後,他決定離開香港,來到台灣發展。
回顧過去10年外媒對台灣的報導走向,何貴森指出,2019年台灣同性婚姻合法化是一個轉捩點,台灣逐漸不再只是因兩岸關係議題而登上國際媒體版面。隔年COVID-19疫情爆發,台灣因「公認的防疫策略」再度受到國際矚目,無需與中國掛鉤也能有自己的故事。
同樣地,何貴森說,近年中國與香港驅逐外媒,以及2022年俄羅斯出兵入侵烏克蘭,台灣的處境更受關注,也促使更多外國記者來台採訪,發展更多與台灣相關的故事。台灣不再只是前國民黨官員口中的「鬼島」,而是一個有自己故事與個性的島嶼。
何貴森說:「我覺得台灣的故事還有很多面向,而且很多都與外界緊密相連。」台灣不應成為一個衝突熱點;它應該只是全球社會的另一個成員。(編輯:石秀娟)11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