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9/7 12:43
(中央社記者台北7日電)已故作家李渝生前首部小說集「溫州街的故事」,展現1949年以後的台北人風貌與風骨,小說近期重新出版。
導讀分享會6日在台北「臺靜農人文會館」舉行,活動由聯合文學出版社主辦,作家楊佳嫻主講,梅家玲、唐捐引言,會中同時導讀李渝「溫州街的故事」其中篇章,以及她的唯一長篇小說「金絲猿的故事」。
楊佳嫻表示,李渝作品看來表面平靜,內裡卻風聲鶴唳,滿是時代滄桑。李渝喜歡寫戰爭,包括實際的沙場征戰,並延伸「情場如戰場」、「麻將桌上的博弈」,以及「內心世界的拉扯之戰」,讓人想起張愛玲。
楊佳嫻表示,李渝並不喜歡張愛玲,認為張的小說人物總是走下坡,時代、生活、生命非常黑暗。楊佳嫻認為,李渝小說即使黑暗,但人物不會一直墜落下去,精神上總有昂揚之處將之提振起來。
台大特聘教授梅家玲引言表示,她常以李渝作品作為授課教材,編選的小說選集也收錄李渝作品,很多學生由此受到啟發。梅家玲也提及李渝的父親與臺靜農的情誼,反映在李渝小說中敘寫1949年之後文化人經歷的創傷驚惶,同時孕育了下一代認識自己的土地。
詩人唐捐談到李渝對文化的深度關注,及其「三遠」的創作美學,包括深遠、高遠及平遠,展現獨特凝練的詩意和淡靜。
李渝1944年生於重慶,1949年隨家人渡海來台,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中國藝術史博士,赴美期間與作家夫婿郭松棻參加保釣運動,1983年獲時報文學獎,重返文學隊伍,並陸續發表「溫州街的故事」系列作品。
根據「溫州街的故事」一書出版前言,書中展現李渝對於近代史的深切關懷,書寫戰亂流亡的悲愴,白色恐怖、文化大革命裡被政治斲喪的人,細訴一代知識分子落難遷徙的滄桑,在失去的時空裡尋找個人和集體的記憶。(編輯:管中維)114090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