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

沒信心、繳不起 學者:社保須考慮降低基數

(中央社記者謝怡璇、廖文綺北京、上海8日電)中國社保近年斷繳人數增加,一部分是對制度信心不足,還有一部分是負擔不起。學者認為,在經濟環境不太好的情況下,可考慮凍結或降低社保繳費基數,減輕低收族群的負擔。

近年越來越多中國民眾選擇斷繳或不繳社保。陸媒財新報導指出,據中國社會保障學會調查,養老保險繳費人數占參保人員的比例從2011年的85.2%下降到2022年的80.8%。

一名上海經濟學者表示,現在很多人選擇從事不用繳社保的自由職業,無論他們是主動選擇,或因找不到工作被迫從事,「現在不繳社保的比例明顯的在上升」。

歸結學者觀察,社保斷繳背後因素一部分是對社保信心不足,還有一部分是無法在維持基本生活之下繳納全額社保。

前述上海經濟學者指出,社保體系複雜、領取時間跨度長,及養老金資金出現缺口等問題,都影響中國民眾對社保的信心。

中國社保制度複雜,每個省市的繳納與領取制度也存在些微差異。如北京居住多年的民眾表示,在北京繳交的醫保費與老家農村該繳的金額,差距之大,讓他選擇在老家交醫保。如果就醫時想減少花費,就得回老家看病,在北京能報銷的比例不高。

其次,對年輕人而言,要等到領取社保,可能還要等30至40年,上海經濟學者表示,尤其現在經濟下行,民眾對形勢較為悲觀,很多年輕人會懷疑「誰知道30年以後我能不能拿到錢?」

再者,中國養老金已存在資金缺口,該學者表示,目前缺口還可用財政補貼,但隨著中國邁入高齡化,未來勞動人口會逐漸減少,退休人口越來越多,「就是交錢的人少,用錢的人多,這個缺口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大」。

曾在湖南某縣城國企工作的余先生指出,公家機關的社保待遇不錯,但在私人企業工作,即使交了社保感覺也很難保障退休後的生活。

還有另一群人是無法在維持基本生活之下繳納全額社保。在中國社群平台上,有不少網友反映,能理解繳交社保對未來生活有保障,但認為須在現狀也能維持的情況下繳納。

另一名上海經濟與法律學者表示,很多低收入人群若按規定繳納社保,可能連飯都吃不到。他估計,目前中國還有20%的勞動者收入在最低工資以下,儘管中國最低工資很少超過人民幣3000元,「最低工資那個錢,其實繳社保就差不多了。很多人就說他怎麼活呀,這就是問題」。

2025年多省市調整最低工資後,北京為每月人民幣2540元、上海2740元。

上海經濟學者也指出,尤其是社會上的中低階層,受到該政策的影響會更大,如打工族、清潔人員、快遞員等,他們一個月收入可能約4、5000元,「如果要強行繳納五險一金,對他們和僱傭他們的企業來說都是最大的壓力」。

該學者坦言,決定社保繳費基數的社會平均工資已經算高,若想解決目前低薪族群的社保困境,「我覺得應該凍結,就是不能再往上調了」。若現在的社會平均工資再不停上調,將會有更多人「索性不保」。

長期從事中國社會制度研究的香港教育大學教授溫卓毅也指出,經濟環境不太好的情況下,還是要顧及個人生計問題,可考慮降低繳費基數或比例,或降低待遇水準,抑或是透過公共財政等充實社保基金。

他表示,在社保制度外,也可以做好社會照顧服務,利用家庭社區、社會組織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社會照顧,可能可以減少對社保的依賴,緩解財務可持續性的挑戰。還可以考慮參考香港社會政策,提供實體社會服務,例如養老與兒童照顧,代替現金補貼。

溫卓毅還說,養老金改革容易引起社會矛盾與衝突,需謹慎處理,也要注意民意轉向,並且增強民眾對社保的信心。此外,社保基金的管理技巧方面,可以研究如何提升投資效率,以確保繳費能持續增長。(編輯:朱建陵/呂佳蓉)1140908

Related Posts

1 of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