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埃及以色列天然氣協議規模逾兆元 重塑全球能源中心

(中央社記者施婉清開羅9日專電)以色列和埃及8月初宣布將簽署一項價值350億美元(約新台幣1兆614億元)的天然氣出口協議,並敲定在未來幾天內簽約。國際能源專家指出,這樁以色列史上最大天然氣出口金額的交易,將使以色列崛起成為中東地區能源強國,並使東地中海成為全球能源中心。

綜合媒體報導,以色列以利維坦(Leviathan)天然氣田與埃及在8月宣布簽署價值350億美元的天然氣出口協議,計劃在2040年前,向埃及出口約1300億立方公尺的天然氣,以緩解埃及的能源危機,並鞏固兩國在能源領域的合作關係。

2023年是埃及的電力「黑暗年」。許多埃及民眾難忘當年夏季每天要面臨定時停電的痛苦,有些地區停電時間甚至達每天4小時。乾燥炎熱的高溫不僅讓人難以入睡,許多生鮮食品也都因無法低溫保存而變質需忍痛丟棄。

埃及大規模停電主要原因除不斷膨脹的人口導致國內需求大增,且2015年埃及新發現的佐爾(Zohr)油田產量又開始下降,造成電力供不應求,因此埃及在2020年開始轉向尋求以色列的天然氣。

反觀以色列,其在2009年發現塔瑪爾(Tamar)氣田,2010年又發現利維坦(Leviathan)氣田,往後10年讓以色列從一個能源匱乏的進口國轉為重要的能源供應國。利維坦氣田產量有超過90%出口至埃及和約旦。

原本在2005年,埃及開通阿里什(Arish)至阿什克隆(Ashkelon)管道,出口天然氣賣給以色列。但自2011年起,由於西奈半島武裝份子動亂不斷,該管道頻繁成為攻擊目標,最後導致出口協議破裂。且自2020年開始,以埃兩國的天然氣協議開始在同一條管道中反向出口流動。

2022年2月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全面入侵演變為俄烏戰爭後,歐盟為制裁俄羅斯而拒買俄羅斯天然氣,並開始與埃及和以色列建立三方交易,由以色列提供天然氣,送至埃及進行液化後,再從埃及出口到歐洲。

2023年埃及大停電的部分原因,也是因為當時埃及政府為解救接近崩盤的經濟問題,將天然氣優先賣給歐洲賺取美元,使得90%依靠天然氣發電的埃及變得無氣可發。

國際石油和能源專家薩拉梅(Mamdouh Salameh)告訴「中東廣播網」(Middle East Broadcasting Networks, MBN)說,埃及在伊德庫(Idku)和達米亞塔(Damietta)兩地擁有先進的液化設施,是東地中海地區唯一能將天然氣轉化為液化天然氣,再出口到歐、亞洲的設施。且從以色列油田直送到歐洲的管道將耗費超過一兆美元。因此最佳的解決方案是由以色列與埃及合作供應歐洲。

「中東廣播網」報導,專研以色列事務的華府智庫「捍衛民主基金會」(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 FDD)研究員瓦赫巴(Marian Wahba)說,350億美元協議除讓埃及可鞏固其做為主要液化天然氣出口國的地位,也讓以色列成為東地中海能源網路新霸主,並藉此讓歐洲擺脫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實現能源多元化。

報導還說,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數據,東地中海擁有超過122兆立方英尺的可採天然氣儲量,現已吸引全球各大石油公司競相進入這塊領域。

華盛頓研究院(Washington Institute)研究員奧馬里(Ghaith al-Omari)向中東廣播網指出,東地中海現已成為全球能源網路中的一個中心點。

奧馬里並說,埃以此次利維坦氣田新協議不僅是一項經濟計畫,也是一個以能源驅動的聯盟,讓天然氣成為區域穩定與合作的橋梁,並讓以埃兩國透過合作,重塑東地中海的力量平衡。(編輯:田瑞華)1140909

Related Posts

1 of 4,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