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曾婷瑄河內10日專電)盤旋越南街道上空的電線令人眼花撩亂,甚至成了遊客眼中的「越南元素」。河內電線地下化工程進度緩慢,不僅影響市容,更為居民安全隱患。政府日前宣布基礎建設地下化投資決議,盼讓電路蜘蛛網加速消失天際線。
越南首都河內充滿魅力的巷弄令人流連忘返,然而順著電線桿抬頭一看,總能看到混亂無比的電線,這些打結般纏繞的「黑色蜘蛛網」也成了許多外國遊客到越南拍照時的紀念之一。
今年7月10日,河內市人民議會通過了決議,頒布全市地下空間第一期開發案與基礎設施投資項目,以落實去年通過的「首都法」,旨在將重要系統和基建遷移至地下,推動基礎設施現代化。
河內近年來面臨都市規劃挑戰,人民議會報告指出,河內城區已接近發展極限,建築、人口和交通密度高,地面擴展空間有限。
長期以來,排水系統老化、地面基礎設施擴建能力有限、主要路口壅塞都是問題。同時,排水、供水、電力和電信在內的地下基礎設施分散且不完善,進一步加劇了開發難度。
根據決議,河內規劃在接下來幾年間開放民營企業投資合作,建設地下設施。
除了發展地鐵、地下道路、停車場以解決緊迫的交通問題,以及升級供水、排水和廢棄物管理系統外,政府也將能源、照明、電信等線路的地下化作為優先目標。
其實早在2016年,河內人民委員會就已經宣布要在2025年之前,解決被稱為「蜘蛛網」的混亂電線問題。
然而顯然完成率不高,雖然在少部分主幹道上電線桿已消失,建設新道路的開發商也被要求進行地下化工程,但幾乎隨處可見的蜘蛛網目前仍是城市街頭引人注目的存在。
回顧1892年,在法國殖民政府統治下,河內設立首座發電廠;1895年,河內首次通電。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建造快速、維修簡單、成本較低的空中電網成了擴建選擇,以滿足城市日增人口的需求。
1980年代,電話線需求激增,並與電線共用電線桿。接著有線電視出現。三個系統全部使用同一個基礎設施,使得電線重重疊疊。
每10年一代新科技,電線網絡就又再多一層。每個系統主管單位不同,大部分時候也各行其是。若居民有問題時等不到政府派遣正式修繕團隊,就會自行找人處理。
壞掉的電線剪斷後已無法簡單卸下,就乾脆都留在桿上;還能修的,就用絕緣膠帶或束環捆住,盡可能地撐下去。
因此,成捆盤旋天空的蜘蛛網不僅有礙市容,更是安全隱憂。各地也都曾出現電線走火意外,尤其在颱風或淹水季節期間更為嚴重。
住在家具街上的河內居民阮順(Nguyễn Thuận)告訴中央社,家具許多都是木製,加上車來人往,他覺得電線桿和纏繞的電線頗危險。「確實有風險在,尤其是下雨時居民多少都會擔心。我們知道政府已經在規劃把電線埋到地下,希望能加快腳步」。
相較於河內,商業大城胡志明市最早於2003年便提出電線地下化構想,並於2009年啟動。一開始,電力和通訊公司間缺乏橫向協調,常會一間公司挖開人行道埋入電線、填平地面,不久後另一家公司又再重複相同動作。
2014年,胡志明市成立指導委員會,負責協調電線地下化工作。至今胡志明市已將195條街、2200公里長的電線地下化,頗有成效。
民眾期盼在今年7月決議後,河內能再度加速其進展緩慢的電線地下化。工程複雜,不僅需資金到位,更需要建立有效的橫向聯繫平台,才能解決密集盤旋於河內人頭頂數十年,隸屬於不同單位、不同系統的黑色蜘蛛網。(編輯:唐聲揚)114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