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9/17 13:24(9/17 13:54 更新)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陳婕翎台北17日電)台灣新生兒死亡率連續20年超過日韓,其中約1/6死於先天性異常。醫師提醒,SMA、龐貝氏症治療黃金期為出生後2週,提醒家長勿因自費不做篩檢,並籲政府納公費。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沈靜芬今天接受媒體聯訪表示,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將是國健署下階段優先納入的新生兒篩檢補助項目之一,目前仍在研議中。她指出,專家討論已經達成共識,內部正在進行成本效益的評估,對上路時程,她表示「快了」,並強調一旦正式公告,將會盡快對外說明。
至於是否還有其他原本為自費的新生兒篩檢項目也會納入公費,沈靜芬表示,因涉及預算考量,暫時不便對外說明。
國健署提供公費新生兒篩檢項目,共有21項疾病,目前國內篩檢率高達99.6%;但許多致死率高、影響神經或肌肉的遺傳疾病,雖可與公費篩檢同步進行,仍須家屬自費,且近年篩檢率年年下降。統計顯示,國內新生兒死亡率已連續20年高於日本、南韓,且其中約1/6是死於先天性異常。
中華民國人類遺傳學會秘書長簡穎秀今天在衛教記者會上指出,國內研究發現,加選項目中的SMA,為嬰兒死亡率最高的遺傳疾病,且每2萬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而其用藥黃金時間為出生2週內;但篩檢率卻從2017年的93.4%一路下降,到2022年僅剩74.9%,換算下來每年約有2個寶寶因此延誤就醫。
台灣脊髓肌肉萎縮症病友協會創會理事長鐘育志也說,SMA的發病時間約在出生後2個月到1歲不等,會造成運動神經元漸進性退化,造成運動困難,影響吞嚥、呼吸等基本功能,恐終生須要仰賴呼吸器與鼻胃管。若在篩檢出異常後、出現症狀前治療,以台灣醫療狀況,可讓100%孩子日後都獨立行走;但若拖到有症狀才治療,獨立行走率則只能達到57%。
另一個危及新生兒性命的「龐貝氏症」,盛行率約5萬分之1,如今已可靠酵素治療讓孩子長大後與常人無異。簡穎秀說明,其會造成寶寶心臟肥大,但在出生1到2週時,罹病寶寶看起來與一般嬰兒一樣哭聲洪亮、動作有力;等呼吸聲急促、食慾下降等明顯症狀出現,往往已經錯過出生2週的治療黃金期。
簡穎秀觀察,家長不願做自費篩檢常見有3原因,1是考量額外費用,但其實11項檢查費用僅約新台幣2000元,真有需求也有些管道可申請資助;2是因為非政府公告項目,誤認為是醫院的賺錢方法,輕忽其重要性;3則是擔心影響為寶寶購買商業保險,但等商業保險下來,往往已1個月過去,錯過治療時機。
簡穎秀提醒家長勿輕忽自費新生兒篩檢重要性,即使做過帶因者篩檢也仍可能有偽陰性風險。並呼籲政府盡速將SMA等已經有健保藥物可用的自費篩檢項目納入公費,避免保險造成家屬困擾。(編輯:李亨山)114091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