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9/17 16:26
(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17日電)每年9至10月,許多冬候鳥陸續南遷至台灣過冬。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野生動物急救站統計,救傷的候鳥中,最多是肉毒桿菌中毒,其次是撞擊,包括被車撞與撞擊建物玻璃。
農業部今天發布新聞稿,台灣位處東亞候鳥遷徙路線的樞紐位置,每年9至10月正值秋季過境高峰,包括:紅尾伯勞、灰面鵟鷹、黑面琵鷺、各類鷸科與雁鴨科水鳥等大批冬候鳥紛紛現蹤,跨越千里的旅程並非一路平安。
生多所野生動物急救站統計,2013年至2024年,12年間共救治58種、335隻候鳥,主要威脅來自肉毒桿菌毒素中毒與撞擊,前者以濕地水鳥最常見,其中黑面琵鷺受影響最深;後者則反映日常交通已成候鳥存活的隱形殺手。
生多所分析候鳥救傷原因,其中肉毒桿菌毒素中毒占比最高,案例達107隻,其中105隻為黑面琵鷺,經施打抗毒素血清及進行支持療法,最終80隻康復重返野外,野放率達76.2%。
生多所說,肉毒桿菌毒素中毒候鳥救傷的高成功率,主要是用抗毒素血清,因抗毒素血清昂貴且數量有限,目前僅能優先使用在瀕臨絕種保育類的黑面琵鷺身上,尚無法廣泛施打於所有中毒鳥類,棲地管理才是更重要的解方。
生多所說,肉毒桿菌是一種常存在土壤與水域的厭氧菌,在低氧、高溫、富含腐敗有機質的環境中,細菌會大量繁殖進而產生神經毒素,水鳥若誤食受污染的食物或生物體,將出現弛緩性麻痺甚至死亡。尤其當濕地出現大量死亡魚類或腐爛植被,加上降雨減少、水位下降、含氧量降低,極易引發疫情,若未及時處理,鳥類屍體的堆積又會成為新的毒源,形成惡性循環。
生多所說,救傷原因的第2名是撞擊,近12年有85隻候鳥送入急救站,其中52.9%(45隻)為車輛撞擊,24.7%(21隻)為撞擊建築物玻璃,最後分別僅24.4%與52.4%的個體重返野外,整體野放率並不高。
生多所呼籲,2025年世界候鳥日(5月及10月的第2個星期六)以「讓天空暢行無阻:保護候鳥的遷徙之路」為主題,期望各國攜手守護候鳥在遷徙途中的重要棲息地與安全環境。野生動物的保育醫學工作正是全球努力的一環,從棲地維護到疾病防治,從科學監測到緊急救傷,都是確保候鳥旅途順暢的重要保障。(編輯:李亨山)114091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