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廖漢原紐約19日專電)從敘利亞、烏克蘭到友邦巴拉圭,北美台商籌組的世台聯合基金會足跡廣佈全球。執行長林鋕銘接受專訪指出,加入聯合國旗下機構有時需要緣分,做一點小事也能有幫助;許多年輕人對國際事務有興趣,他建議要有團隊,獨行俠很難看到結果。
上世紀80年代末台灣開始走向民主,一群在美國打拼的台灣年輕人決定結合各地力量,成立以台灣為名的聯合商會組織,除了傳統台商團體資訊交流合作外,也希望協助推動民主化後台灣的正常國際參與。
1987年北美洲台灣商會聯合總會成立,1995年已故前總統李登輝在母校康乃爾大學演說,當時美國東岸許多年輕台商致力發揮影響力,讓李總統訪問行程順利進行。
1996年首次總統民選後,拓展外交空間是生存的當務之急,以聯合國(UN)為中心的國際機構體系長期拒絕台灣參與,不少北美台商希望透過務實合法管道,讓台灣人實際協助世界。2006年,獨立運作的非政府組織(NGO)世台聯合基金會(STUF United Fund Inc.)在聯合總會授權下成立,董事長陳秋貴與執行長林鋕銘等研究尋找以NGO身分參與聯合國轄下機構的可能性。
2010年世台會加入聯合國全球企業盟約(UN Global Compact),2016年取得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UN-ECOSOC)特殊諮詢地位,至今已參與多項國際慈善救援活動,如今規劃積極參與氣候變遷與跨界醫療等活動。
世台會以紐約為中心,聚焦重大國際急難事務,結合各地台商與當地有力人士力量,在歐洲、非洲、中南美洲等地都有緊急救助與長期支援計畫經驗。2025年7月,世台會在紐約東區的總部正式對外開放,一群半生在美國打拼的台商如今頭髮灰白,見到年輕人熱情接棒,開心之餘都有些感慨。
世台會董事兼執行長林鋕銘過去在德州休士頓工作,他說:「董事長陳秋貴和我花了一點時間,我自己是會計師專業,陳提供聯合國有關資訊,首先在策略上變成台灣人的聯合勸募,這是全世界很大的組織,可吸收捐款與一些非政府組織合作,基金會提供資金讓他們開展計畫。」
2010年阿拉伯之春引發穆斯林世界革命浪潮,隔年敘利亞爆發內戰,數百萬人流離失所,難民危機成為國際焦點。
林鋕銘回憶,那時想要做些事,一開始透過商會與歐洲台商總會、土耳其台商代表聯絡,決定送東西給兒童,消息出來做紡織的台商朋友說沒問題,材料倉庫就有,出點工錢就好,一件防水禦寒外套3塊半美金。於是開始募款,北美洲台商總會內部半小時就達標。
不過如何送到難民手上是個挑戰。聯合國難民署看到世台會報告後致電林鋕銘,需要12萬件防水排熱標準外衣,基金會首次可提供2萬件。但一個月後沒下文,林鋕銘追問但對方說要現金。「這當然不行,董事會也不可能接受,確實有很多人發難民財,這是另一個故事。」
世台會當時透過土耳其、希臘與奧地利等國台商與當地NGO、政要等協助,順利完成大型慈善計畫。林鋕銘笑說,當時希臘台商會會長找到當地經營兒童醫院與媒體的富豪,對方很高興幫忙,新聞度很高。
以台灣名稱及台灣公民身分參與聯合國相關機構組織窒礙難行,世台會雖是美國登記的慈善團體,想要打入旗下機構也不是易事,以進入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為例,林鋕銘過去透過慈善工作認識南非議員與奧林匹克主委,再有結識南非駐美與駐聯人員的機會,當時成了敲門和交朋友的關鍵。
林鋕銘指出,南非是(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委員會的國家身分成員,對方問你們想做什麼,他把南非奧林匹克主委秀出來,對方知道這名字,說沒問題,會幫忙講話。「大概是一個緣分,做了一點小事人家覺得不錯,2016年就加入了。」
至於媒體較常關注的中國阻礙,他強調,早期也贊助過中國希望小學,只要有人願意對某項計畫捐款,世台會就會幫忙完成,沒有反對。
他說,非政府組織就是與人為善,中國的計畫只要有人願意捐錢,就會找相對應機構合作,但不會派人過去,因為也沒有能力。
林鋕銘分析,中國法令後來有變化,非營利組織到當地工作,所有人得向公安處報到。友人在聯合勸募工作,但說要退出中國市場,因為法令把人隔在外面,所以現在看不到國際非政府慈善機構可進入,只有當地的紅十字會。
會計背景的林鋕銘有強烈的原則性格,從年度財報由付費專業會計師簽核、活動義工補助限制、預算與支出分流到各區域中心財務獨立等,都有明確規則與執行記錄。他嚴肅地說:「我也不能開支票,只有財務長有權。」
許多年輕人對國際事務很有興趣,不少來自台灣與台美背景青年透過世台會UN GO活動,有機會參與及瞭解聯合國事務,特殊專長人士也可找到發揮空間。
林鋕銘說,「我的觀點是參與國際事務很難自己做,獨行俠很難看到結果,一定要有團體;每個人都有專長能力,大家透過工作過程互相包容學習。我很重視團隊融合,缺少什麼人才要去找,沒人是完美的,團隊後面要有組織支持。」(編輯:陳慧萍)11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