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堰塞湖溢流 林保署當天7次紅色警戒通報花蓮縣府

2025/9/24 22:30(9/24 22:52 更新)



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溢堤,大量洪水沖斷馬太鞍溪橋,圖為馬太鞍溪橋光復鄉端24日上午現況。中央社記者鄭清元攝 114年9月24日

(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24日電)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昨天溢流,造成光復鄉嚴重災情,部分民眾抱怨沒收到撤離通知。根據林保署應變紀錄,8月曾與花蓮縣政府協商撤離,昨天共發布7次紅色警戒單通報花蓮縣府。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今天在臉書貼出因應馬太鞍堰塞湖的應變紀錄,23日0時起,共發布7次紅色警戒通報單予花蓮縣府,並於上午6時發布細胞廣播簡訊提醒民眾採取避難措施;下午2時50分,堰塞湖溢流後,於下午3時、4時30分,再度發布細胞廣播簡訊提醒民眾儘速避難。

根據林保署的紀錄,7月26日,花蓮分署就成立堰塞湖應變小組,完成查證、通報下游留意災害風險,之後空拍、風險評估、建立預警機制,8月7日拜會花蓮縣政府,協商疏散撤離及應變作為。

林保署於9月21日上午11時,先針對馬太鞍溪堰塞湖發布黃色警戒與細胞廣播簡訊,提醒民眾依據政府指示採取避難措施;22日上午7時發布紅色警戒,並於上午7時、9時、中午12時30分,分別發布細胞廣播簡訊,提醒民眾依據政府指示採取避難措施。

林保署說,由於造成堰塞湖的堆積土方達2億立方公尺,向前延伸堆積起長達2300公尺的壩體,經過穩定度公式計算,在水滿外溢前,暫時沒有立即潰壩風險,但一旦溢流,則壩體會遭水流沖刷而有加速破壞的風險。所以設定了自然溢流、颱風或大豪雨導致溢流、規模5弱以上地震、管湧等四種可能造成壩體破壞的情境,研擬警戒與提醒疏散機制。

林保署也提到,堰塞湖位處偏遠山區的深谷,根本無路可及,連人員步行的路徑都沒有,當然就無法運送工程重機具,工作人員是由空勤總隊直升機接運,才能搶時間在壩體安裝水位監測儀器,加上堰塞湖邊坡仍持續有土石崩塌,人員停留稍久都險象環生。

林保署說,7月26日起執行航拍取像任務17次,計算堰塞湖蓄水量與水位上升速率,經過專家推估,即使不再發生颱風或豪大雨,僅以日常雨量推估,堰塞湖也會在10月初自然溢流,在溢流前的短短兩個月期間,不論是技術或時效上,以工程手段改變堰塞湖都不可行,所以只能溢流前先協調執行下游疏濬、河床堤岸缺口與馬太鞍橋墩補強。(編輯:黃名璽)1140924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 Posts

1 of 3,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