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焦點

新聞幕後/「無煙硝戰場」謀勝算!外交部預算大增百億 外交內幕辛酸史

2025/10/4 14:49

【記者曾進翰綜合報導】「國防靠實力,外交靠智慧。」這是涉外體系近來在內部會議中最常被引用的一句話。當總統賴清德喊出2030年前國防支出要達到GDP 5%的願景時,外交系統同樣感受到壓力與期待。因為在現代戰爭型態轉變下,保衛台灣的不僅是軍事武力,還有那場沒有煙硝、卻同樣關乎生死存亡的戰場──外交。

115年度外交部預算一舉增加逾百億元,從去年的305.87億元躍升至415.03億元,增幅高達109.16億元,佔整體中央政府總預算的1.37%,不僅引起立法院預算中心的質疑,也讓外界好奇:這筆龐大經費究竟用在何處?台灣外交部為何要在此時「大幅加碼」?背後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盤算與考量?

中國壓力如影隨形 外交預算長年偏低難支撐

一名涉外高層官員直言,台灣外交長期面臨資源不足的困境,「我們近年平均只有三百億出頭,占整體預算大約百分之一,要同時維繫邦交、拓展國際空間,根本捉襟見肘。」

對比中國,落差更是驚人。25年來,中國外交預算從人民幣57億元暴增至645億元,規模成長11倍。不僅如此,北京還善用經濟規模與市場誘因,在國際場域對台灣窒息式打壓,從施壓友邦轉向、到國際組織場域孤立台灣,幾乎無所不用其極。

「我們不可能跟中國拼金錢外交。」該名官員語氣堅定,「但至少要有基本的資源,讓我們能夠去打這場不對稱的戰爭。」

換言之,外交預算的增加,更多是一種「防禦性投資」。如果沒有資源,外交官即使再努力,也難與中國的強烈攻勢對抗。

「榮邦計畫」是核心 以產業帶動邦誼

這次新增的百億預算中,最受矚目的便是「榮邦計畫」。其中68.43億元,將用來推動台灣在經濟外交上的整合與突破。

「傳統的金錢外交已經不可行,」一位外交部資深官員分析,「我們要做的是把產業優勢變成外交槓桿,讓合作夥伴真正得到實質利益。」

榮邦計畫的內涵,並不限於傳統邦交國。舉例來說,與菲律賓正在推動的「台菲經濟走廊」,希望藉台灣半導體與製造業優勢,帶動菲國產業發展,並提升雙方戰略合作的深度。另一例是「中東歐韌性計畫」,透過半導體供應鏈合作,強化民主陣營的戰略連結。

外交部希望,這種以經濟帶外交的模式,能夠產生外溢效果──不僅「固邦」,更能在無邦交的友好國家創造「準外交」的合作基礎。

援外轉型 補強國際影響力

另一筆30億元,將挹注到國合會基金,作為政府開發援助(ODA)的強化資源。

長期以來,台灣在國際援助的規模偏低。依照聯合國建議,ODA應達國民所得毛額(GNI)的0.7%,但台灣距離這個標準仍有極大差距。立法院多次點名,要求外交部正視這個落差。

「援外不只是撒錢,而是要做出品牌。」一位參與規劃的官員指出,未來將鎖定醫療合作、農業技術、數位發展等台灣最具優勢的領域,讓援助更具辨識度與永續性,進而提升台灣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

外賓接待翻倍成長 外交需求全面擴張

除了榮邦計畫與援外轉型,本次預算中還有8.73億元將用於「國際交流與訪賓接待」。

數字顯示,自賴清德上任以來,台灣已接待逾100國、600團、5400多位外賓。涵蓋範圍廣泛,從邦交國元首、友好國會議員,到智庫學者、產業領袖。

「外交不再只是傳統的國與國關係,而是全方位的人脈經營。」官員說,隨著半導體外交、科技合作、網路安全、全社會防衛韌性、印太安全對話等新議題崛起,外交部的角色更加吃重。

再加上疫後通膨與國際物價上漲,光是接待、安排行程的成本就大幅上升。「這不是鋪張,而是必要投資。」官員強調。

國會外交成效亮眼 韓江成關鍵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立法院在外交戰線上的能見度也大幅提升。

院長韓國瑜、副院長江啟臣上任以來,已接待超過4000名外賓。江啟臣更多次率團赴歐,參與捷克故宮特展開幕;韓國瑜則在今年1月率團出席川普總統就職典禮,並成功進入國會大廈觀禮,距離川普僅數步之遙。

「這些不是單一事件的偶然,而是長期人脈經營與縝密規劃的結果。」外交部官員坦言,國會外交的高能見度,也成為對外展示台灣民主政治多元性的重要資產。

面臨立院質疑 外交部回應:不是撒錢

然而,預算暴增逾百億元,也讓立法院預算中心提出警訊。報告指出,過去五年台灣邦交國數量從14降到12,國際組織聲援台灣的國家數也未顯著成長,顯示經費投入並未直接轉化為外交成果。

對此,涉外官員回應,不能用單一數字檢驗外交成效。「外交不是立竿見影,而是長期耕耘。」他舉例,南非要求台灣遷館,以及中國在PIF、APEC等國際場合打壓台灣時,美、日、歐等國友人積極替台發聲,就是多年經營累積的人脈成果。

「我們不是在撒錢,而是在投資國家安全。」該官員語重心長地說。

不對稱戰略 台灣的外交出路

綜觀整體規劃,外交部強調的關鍵詞是「不對稱外交戰略」。

中國能以龐大財力砸向友邦,台灣則必須另闢蹊徑:結合公私部門資源,發揮經濟與科技優勢,形成具有韌性的合作網絡。

「這跟國防的『不對稱作戰』概念是一樣的,」一名戰略規劃人士解釋,「我們不會去正面比拼軍力或金錢,而是用我們獨特的優勢,創造中國給不出的價值。」

在這個框架下,外交預算的增加,不只是維繫邦交,更是支撐多元外交戰略、守護台灣國家利益與尊嚴的必要條件。

幕後觀察:外交與國防是台灣的「雙腳」

115年度,台灣國防預算高達9495億元,佔GDP 3.32%;外交預算則達到415.03億元,佔GDP 1.37%。雖然比例仍顯懸殊,但在決策圈內,已有人將兩者比喻為「人之雙腳」。

「只靠國防或只靠外交,都走不遠。」官員感慨地說,「唯有雙腳並進,台灣的國家安全才有保障。」

事實上,外交部門的角色,也在逐漸被重估。這一年多來,無論是賴清德總統在國際場合展現的「穩健而積極」,或是國會領袖在外交舞台上的高能見度,都顯示外交已成為國安戰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結語:一場沒有硝煙的長期抗戰

台灣外交的挑戰不會因為預算增加而消失,但資源提升,至少能讓外交官不再孤軍奮戰。

在這場「無煙硝的戰場」上,台灣要對抗的不是單一外交事件,而是一個持續且全方位的壓力體系。如何在有限資源下找到生存空間,並與友好國家共同塑造新的合作模式,將是未來數年的關鍵。

正如一位涉外官員所說:「中國可以砸錢,但台灣能給世界的,是民主、科技與信任。這些不是金錢能買到的。」

在大國角力的洪流中,外交預算的增加,不只是數字的調整,更是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爭取生存與尊嚴的一次長期布局。

 

「台灣未定論國際論壇」聚焦台灣在國際法與地緣政治中的定位。主持人廖筱君和兩位專家學者葉耀元、賴怡忠,將從歷史脈絡,分析中美台對抗下的戰略風險與兩岸局勢。三位專家觀點解析,現場Q&A熱烈互動,激盪深度思辨。 參與者還可享用現場提供的精美茶點,知性與感性兼具。
購票連結:

https://www.accupass.com/go/gracetaiwanplus

 

 

 

 

Related Posts

1 of 4,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