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AI恐衝擊職場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籲規範

2025/10/14 14:37

(中央社華盛頓13日綜合外電報導)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加拿大學者郝伊特(Peter Howitt)今天警告,人工智慧(AI)雖帶來驚人的契機,但也可能摧毀大量工作機會,亟需加以規範。

法新社報導,現為美國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榮譽教授的郝伊特,今天之所以發出這番警語,是因為有愈來愈多人日益關切AI將如何衝擊社會與勞動市場。

加州州長紐松(Gavin Newsom)今天即不顧白宮主張AI應自由發展的立場,把一起規範與AI聊天機器人互動的法案簽署成州法,創下全美先河。

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由3位學者共享殊榮,除了郝伊特,另外兩位分別是美、以雙重國籍學者莫基爾(Joel Mokyr)和法國學者阿吉翁(Philippe Aghion)。

郝伊特在記者會上表示,誰會成為AI領導者還有待觀察,「我們還不知道創新性破壞會帶來什麼後果」。

他說:「AI無疑是一項潛力無窮的技術,但它同樣可能摧毀其他工作,甚至取代高度專業人力。這顯然是一種矛盾,也因此必須受到規範。」

「在毫無規範的市場裡,私部門的獎勵機制其實不會以對社會最有利的方式化解這種矛盾,我們也無法預測後續會發生什麼。」

79歲的郝伊特說,這是「人類史上重大時刻」,並將其比作過去技術革新的時期,例如1990年代電信業興起,以及電力與蒸汽動力問世的年代。

他指出,這些創新全都可以說明科技是可以如何加強人力,而非單純取代人力,「這一次我們會怎麼做?我真希望我有明確的答案,可惜我沒有」。

與郝伊特共享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殊榮的莫基爾(Joel Mokyr),則對AI對勞動市場的影響持較樂觀看法。

79歲的莫基爾在芝加哥郊區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透過視訊表示:「機器不會取代我們,而是讓我們有機會從事更有趣、更具挑戰性的工作。」他說:「科技進步不只會取代人力,也會創造新的職務。」

他表示,自己對未來勞動市場的主要關切不在於「科技失業」,而是隨著人口老化、進入勞動市場的人減少,將出現勞動力短缺的問題。(編譯:蔡佳敏)1141014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 Posts

1 of 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