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台北24日電)針對當前中小學生課業壓力大、睡眠與體育不足、沉迷手機遊戲、霸凌等問題,中國教育部昨天公布「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條措施」,明定不得以考試成績對學生進行排名,全面落實「體育每天2小時」,保障學生充足睡眠時間,嚴禁將手機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
根據中國教育部官網公布,「十條措施」主要內容如下:
一、有效緩解學生考試升學焦慮。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嚴控書面作業總量;規範考試管理,減少日常測試頻率,合理設置考試難度,「不得以考試成績對學生進行排名」。有序推進初中學業水平考試(中考,相當於高中聯考)改革,加快擴大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到校,展開均衡派位招生試點,緩解學生和家長升學焦慮。
二、全面落實「體育每天2小時」。全面推行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於2小時,保證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能夠按規定課時展開體育鍛煉,打造「能出汗」的體育課。
三、保障學生充足睡眠時間。合理安排學校上下學時間,不得要求學生提前到校參加統一教學活動,有條件的學校應保障學生必要的午休時間。嚴格執行睡眠管理規定,堅決遏制超時學習等違規行為,防止學業過重、無序競爭擠占睡眠時間。
四、培養學生健康用網習慣。規範管理學生帶入學校的智慧終端機產品,嚴禁將手機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鼓勵學生和家長共同展開「息屏行動」,減少對網路過度依賴。持續淨化未成年人網路環境,推廣應用「未成年人模式」,加強動漫、短影音、微短劇、網路綜藝和網路遊戲、網路文學等管理。
五、關心關愛特殊學生群體。針對留守兒童、流動兒童、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以及單親家庭兒童等特殊學生群體建檔立卡,「一生一策」加強心理健康指導。對特殊學生群體每學期至少展開1次家訪;深化實施「愛心媽媽」對關愛留守困境兒童等行動;支持寄宿制學校改善生活條件。
六、建立監測預警和干預機制。推進建設全國學生心理健康監測預警系統,每年組織展開1次心理健康抽樣監測。
七、推進實施全員育心制度。展開心理健康教育培訓,提升教師「育心」意識和能力,在學科教學中有機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提高對學生心理行為偏常的識別和早期干預能力。
八、優化校園心理支持環境。實施中小學「護苗行動」,及時化解學生間存在的矛盾衝突,堅決防止各類學生欺凌行為。
九、培育家庭和諧親子關係。推進學校持續加強「教聯體」建設,密切家校協同,透過家長會、家長學校、家長課堂、家訪等形式,每學期至少組織2次家庭教育指導活動。
十、健全部門協同防護機制。依託有關單位全覆蓋建設市縣中小學心理輔導中心;會同衛生健康、公安、網信、社會工作、共青團、婦聯等建立學生重大心理問題線上線下發現機制;指導學校制定校園突發心理危機事件處理預案。
央視新聞報導,中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負責人表示,當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心理健康工作面臨新形勢新挑戰。針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突出問題和階段性特點,以「小切口」為突破,制定了這十條具體措施,全面提升中小學生心理素質,促進身心健康成長。
中國教育部推出「十條措施」,今天躍為社群熱門話題。在微博央視新聞討論區,許多家長反映,中小學生早上6時30分就要「早讀」;中午還有「午寫」、「午讀」,晚上7時才下課。每天上課時間太長,根本睡眠不足。
還有許多家長提到,中考壓力太大了,考試若不改革,光推這些措施沒用,大家都在搶跑。(編輯:楊昇儒/周慧盈)1141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