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6 14:29(10/26 14:53 更新)
(中央社記者高華謙台北26日電)監察院今天說,近年各地無預警停電事故頻傳,涉及設備老化、變電所興建延宕、自動化不足等因素,也因路平專案將孔蓋地下化,導致停電搶修困難且耗時,因此促請行政院、經濟部及台電公司檢討改善,提升供電穩定。
監察委員田秋堇、賴振昌透過新聞稿指出,全球無預警停電事故90%以上發生於配電系統層級,依台電公司統計,民國113年度全國發生7482起配電系統層級無預警停電事故,其中設備故障占比約4成,多為設備老化或長期高負載運轉導致。台電雖規劃興建23座變電所分流電力,但有14座遭反對而延宕,經濟部與台電公司應強化與民眾溝通。
監委也說,近年停電次數下降,但近10年平均每戶停電時間卻由104年的3.586分鐘上升至113年的3.651分鐘。台電表示,因台灣電纜地下化比率達47.9%,高於美國、日本與韓國,加上行政院推動「道路平整方案」,電力維修孔蓋平時需下地降埋,一旦停電搶修需先以金屬探測器尋找孔蓋位置,再切割路面、提升孔蓋後施工,導致平均維修時間增加3.5小時。
監委建議,行政院督導各道路管理機關就「孔蓋降埋」對停電搶修影響提出合宜配套措施,並促請經濟部檢討近年停電事件影響範圍與修復時效。
監委諮詢學者專家指出,雖然台電稱饋線自動化比率達9成以上,但平均停電時間未明顯縮短。經查,現行台電內部規定只要求1.5具自動化開關就將饋線定義為「自動化饋線」,標準寬鬆、難以達成停電時快速隔離故障區段效果;經濟部宜檢討饋線自動化定義及加速智慧電網建設。
此外,台電公司部分新設備運轉不久就故障,113年度因品質不良、施工不良、絕緣劣化等因素導致停電案件達1191件。經濟部應督導台電進行系統性分析,檢討設備品質管理與查驗程序。
監委也說,桃園113年上半年多次停電,部分事故未即時登錄於台電停電案件統計系統。台電說明,因修復人力不足,加上人員交接換班、連續事故接續搶修導致登錄疏漏。經濟部應依電業法精神督促台電公司核實登錄,並參考先進國家經驗,建立有效稽核機制。
監委說,另外,今年7月颱風丹娜絲導致全台百萬戶停電、數千電桿倒塌,經濟部已規劃強化電線桿抗風設計並優先推動主幹線地下化。但據專家意見,全面地下化成本高昂且維修不易,且過度地下化將衍生電容效應及造成電力虛功過多等現象,宜審慎評估效益與風險。(編輯:林克倫)114102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