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7 23:01(10/27 23:11 更新)
(中央社記者胡家綺馬德里27日專電)台灣與西班牙新媒體藝術交流展「卷潮之聲」日前在西班牙畢爾包市開展,集結錄像、AI科技與新媒體裝置等多元創作,將台灣文化轉化為藝術語言,透過跨國合作向世界發聲。
「卷潮之聲」(Voice of Rolling Tides)台灣當代錄像與新媒體藝術展10月22日至30日在西班牙北部巴斯克自治區畢爾包市(Bilbao)「比斯開亞展廳」(Bizkaia Aretoa)舉行,在文化部駐西班牙代表處文化組引薦促成下,由西班牙策展人阿吉里安(Txema Agiriano)與台灣藝術家暨策展人陳永賢合作策劃舉辦。
「卷潮之聲」以1626年西班牙帝國在台灣基隆和平島建立「聖薩爾瓦多城」為開端,象徵地景記憶與文化流動被召喚、遺忘及重構,有如潮水般湧現、退去、又再度翻湧的動態過程。
展覽匯集7組台灣當代藝術家作品,分為「地景裂縫」、「身體記憶」和「技術殘響」3種面向,透過錄像藝術、AI人工智慧技術與科技新媒體等多元媒介和藝術型態,邀請觀眾思考台灣與世界的連結。
「地景裂縫」包括黃翰柏「邊地軌跡」與陳昱榮「模糊之岸」,透過地景深入探討歷史、政治與權力的錄像作品;「身體記憶」展出李映蓉以228事件家族記憶隱喻生命軌跡的「座頭」,以及黃彥超透過扮裝行為對抗政治權力的「娃娃國.娃娃町」;「技術殘響」匯聚CHW Lab「植物卷軸」、林雅暄「第十八空格」及超維度互動的Project Patching錄像作品,關注AI人工智慧技術與藝術、文化及人類生存價值之間的關係。
文化部駐西班牙代表處文化組長張祐瑄表示,22日舉辦的開幕式活動精彩豐富,策展人陳永賢帶領藝術家親赴現場,結合陳昱榮現場音像表演「流動的邊界」和黃彥超臨場行為表演「娃娃進行曲」,以創新的藝術形式及創作內涵,讓現場觀眾眼睛為之一亮外,並舉辦「台灣錄像藝術專題講座」,與畢爾包藝文界人士對談交流。
陳永賢告訴中央社,在文化部駐西班牙代表處文化組的支持下,台灣與畢爾包近兩年已創造出4次「友誼互訪」,包括2024年6月西班牙策展人阿吉里安率領藝術家到台北參加「機動眼國際動態媒體藝術節」、同年陳永賢啟動「湧浪計畫」於10月到畢爾包「BIDEODROMO國際實驗電影與錄像藝術節」舉辦「聚焦台灣」專題展、今年7月在鳳甲美術館舉行「波未央—臺灣X西班牙 國際動態媒體藝術展」,以及這次再度與阿吉里安攜手策劃的畢爾包「卷潮之聲」專題展。
陳永賢表示,與阿吉里安跨國共同策劃並舉辦展覽、導覽和講座,需要經歷長時間的溝通協調,過程中也會產生跨文化的磨合,例如彼此對於策展主題和展呈方式的看法,以及拓寬藝術展現的諸多可能性。
陳永賢強調,這一路的跨國策展規劃,從「湧浪計畫」、「波未央」到「卷潮之聲」,概念都圍繞於台灣作為海洋座標的軸心,隨著湧浪波頻的藝術擴散,將台灣文化底蘊轉化為新媒體藝術語言,傳遞到世界各地。
中央社問及展覽命名靈感,陳永賢指出,「卷潮之聲」來自於蘇東坡詞句「有情風萬里卷潮來」,意指對朋友情誼的珍視,象徵台灣和畢爾包透過「合作互展」所建立起的深厚情誼。
陳永賢認為,台西互展的合作模式,不僅打開台灣與畢爾包藝術交流與跨文化學習的管道,也是增進彼此藝術交流和文化聯繫的重要渠道,促使台灣當代錄像與新媒體藝術持續向世界發聲,向國際展現台灣具有多元觀點的藝術創作能量。(編輯:唐聲揚)114102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