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陳彥婷斯拉維揚斯克31日專電)清晨六點,空氣中瀰漫著酵母與麥粉混合的香氣。在烏克蘭東部戰區頓巴斯內,這間位於斯拉維揚斯克(Sloviansk)的工場早已不再只是生產麵包的場所,它是希望的據點,也是補給線的源頭。
烤箱轟隆作響,有工人將發酵完成的麵糰小心地送進高溫的工業烤箱,有工人迅速地將剛出爐的麵包封袋、裝箱。這些麵包不會出現在城市的貨架上,它們將以「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其他志願團體、個人名義啟程,沿著顛簸的鄉道,送往德魯日基夫卡(Druzhkivka),還有那一個個貼近前線、卻被世界遺忘的村落 。
距離前線約10公里的村落,遠方傳來低沉的砲聲,65歲的阿拉(Alla)接過一袋袋由志工送來的麵包,口中不斷道謝。她說,現在整條村只剩下大約100人。孩子們早已被政府要求撤離,留下的多是老人與無處可去的成年人,與村內一家小商店。「這裏基本上是沒有工作,沒有人有錢,長者只剩津貼,有孩子的都沒有工作。」在上空常有俄軍無人機的危機,資源又拮据下,她低頭緊握著手上這普通不過的麵包。
●每日三千條的希望
近三千條麵包,從這間工場出發,送往頓巴斯各處。對比戰場的規模,這個數字或許微不足道,56歲的老闆奧列赫(Oleh)向中央社記者說因為戰況緊張,前線變化激烈,一些昨天可到達的地方今天已淪陷於戰火。「昨天我們在諾沃塞利夫卡(Novoselyivka),那裡好像現在距離前線只有三、四公里……你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那是一個佈滿俄軍武器的地帶:多管火箭、FPV自殺無人機、戰機,隨機的導引炸彈。」
奧列赫戴著一副時髦的淺黃色太陽眼鏡,身穿綠上衣。他不是軍人,但他知道甚麼是戰爭,因為他曾在斷水的烏赫萊達爾(Vuhledar),目睹一群人接雨水為生;他也看過,在波克羅夫斯克(Pokrovsk,又稱紅軍城)教堂裡仍堅守崗位的神父與志工,在連續轟炸中依舊不肯離開。那是他堅持每天送麵包的理由。「我們希望把(盼望)帶到前線城市,就如我們開這麵包店時一名員工說:麵包的香氣,就如生命重臨。」
●三度重建的烘焙廠
這間麵包工場,其實已是奧列赫第三次「重建」版本。
他第一次開店,是在2016年的馬林卡(Mariinka),那時2014年的頓巴斯戰事已延燒兩年,距離被俄軍佔領的頓內茨克市只有30公里。2022年全面入侵爆發後,馬林卡成為前線重災區,在當地的物流被癱瘓下,他和團隊選擇留守,不分晝夜工作,一週五天,分送麵包與水到還能到達的地方,也協助撤離平民。
直到有一天深夜,他接到員工電話:「奧列赫,一架俄羅斯戰機來了,正在轟炸我們,整個城市斷電了。」那時,馬林卡離前線僅剩600米。他明白,這一站的使命,已經結束。他沒有停下。轉往60公里外的波克羅夫斯克重新建立烘焙廠。但兩年後,這座城市也面臨同樣命運。
「你知道結束了。」奧列赫回憶自己離開波克羅夫斯克時,他當場哭了,儘管所有朋友都勸他不要再堅持。「心如刀割,因為那裡有人,有你一生投入的地方。」
奧列赫生於頓內茨克市,40年的人生都在那裡度過。他結婚、生女、買下第一棟房子,一切美好的回憶,都根植於那座城市。所以,對他來說,這場戰爭不是三年、五年,而是十一年,而曾三度搬遷的他,同樣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明知危險,仍不肯離開。
●這是烏東的真實聲音
俄羅斯總統普丁曾多次表示,願以割讓頓巴斯作為其中之一的和談條件。奧列赫正是普丁口中「為保護被基輔政權迫壓的烏東人口而開戰」的居民之一,但他並無歸入俄國的意願。「他們(俄羅斯)已經在過去的11年,不斷說我們(烏克蘭)並非一個國家,我們不應存在。」他說已看到俄羅斯動用輿論、政治宣傳,如何的影響人心。
普丁口中的和平,奧列赫認為是去毀滅、屠殺的幌子。「我看到的是他們要證明自己可以控制一切的全球超級大國,可以蹂躪生命,就像蘇聯時代一樣。」
外界近日傳出,在美國總統川普主導下,俄烏談判再現曙光。對此,奧列赫坦言,他曾相信外交途徑是出路,但經歷蘇聯解體、俄羅斯以反恐怖份子為名,清勦車臣獨立運動的車臣戰爭、2014年就頓巴斯衝突停火而簽訂的明斯克協議破裂後,他對俄方誠意不再抱希望。
「我們為那個決定(相信俄羅斯和談)付出了代價,我們的人民、我們的士兵、我們的軍隊。」他說,若俄羅斯仍由普丁掌權、缺乏民主體制,烏克蘭唯有以武力自保。
如今,奧列赫每天在第三座遷移後的工場裡,監督麵包出爐、裝箱,將生命的重量裝箱,送上貨車。「只有團結的力量,才能讓正義戰勝邪惡。」(編輯:陳承功)1141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