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31 20:57(10/31 21:51 更新)
(中央社澎湖縣31日電)擁有247年歷史的「漁翁島燈塔」,來自英國的費莉希蒂.索默斯.伊芙今天帶著曾祖父當年設計的手稿圖件,贈予澎湖縣政府。這段跨越世紀的工程歷史,象徵中英兩地在航海文化上的百年再度交會。
澎湖縣政府舉辦「澎湖世界遺產潛力點海洋文化永續發展國際學術交流研討會」,費莉希蒂.索默斯.伊芙(Felicity Somers Eve)受邀與會,並帶來其曾祖父大衛.馬爾.韓德善(David Marr Henderson, DMH)當年為澎湖「漁翁島燈塔」設計的手稿輸出圖,贈予縣府典藏,讓這項百年文化資產得以妥善保存。
澎湖縣長陳光復感謝費莉希蒂.索默斯.伊芙帶來極具歷史意義的圖件,同時感念其曾祖父對台灣海峽與東亞航行安全的貢獻,照亮了一代又一代澎湖人的航海路。同時也感謝長年投入燈塔文獻蒐集與實地研究的學者景祥祜,促成此次珍貴交流的重要橋梁。
澎湖文化局文獻指出,列為國定古蹟的漁翁島燈塔(西嶼燈塔),位於澎湖縣西嶼鄉外垵村岬角,最早建於清乾隆43年(西元1778年),為官民合資興建七級八角礱石塔,當時名為「西嶼浮圖塔燈」,是台灣與澎湖地區的首座燈塔,為當時台廈船舶航道的重要標識點。
直至清同治13年(1874),因航道發展與安全需求,委請大衛.馬爾.韓德善設計仿西式燈塔形制構造,將西嶼燈塔改建為圓形鑄鐵造塔身;清光緒元年(1875)命名為漁翁島燈塔(西嶼燈塔)。塔高11公尺,燈高67.7公尺,民國55年(1966)漁翁島燈塔改裝設四等旋轉透鏡電燈,光力為18萬支燭光,光程25.1海浬,長年指引往來航行的船隻安全通行。(編輯:黃世雅)114103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