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3 12:42
(中央社記者楊堯茹台北3日電)川習會落幕,前駐美代表高碩泰今天表示,美中關係進入「管控分歧、鬥而不破」新回合,結構性報復循環短期難修補,可行選項是「降低風險」,可觀察是否走向「新冷和」。學者郭育仁認為,相互制裁報復風險高,美中經貿將走向「有序脫鉤」階段。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30日在韓國釜山舉行雙邊會。川普會後表示,美國調降因芬太尼對中國加徵的關稅。北京承諾恢復購買美國黃豆、暫緩稀土出口管制及遏制芬太尼流竄。
國策院上午舉辦「『地緣政治新局勢』座談會:從川習會面、東協峰會到慶州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高碩泰、中經院院長連明賢皆認為,川習會突顯美中為管理衝突而努力。高碩泰分析,美中關係進入「管控分歧、鬥而不破」新回合,互相依存又互不信任,「完全脫鉤(decoupling)」既不可能,可行選項就是「降低風險(de-risking)」,不讓彼此關係螺旋惡化。
高碩泰指出,中共四中全會後,習近平似更牢牢掌控黨政軍及終身連任權威;對川普而言,「美國必勝」仍是底線。美中關係陷入結構性報復循環,短期內難修補,更不用說突破。雙方在核心議題咬住不放,而在較低成本的議題進行戰術型鬆手。
高碩泰強調,川習會雖在若干次要議題上暫時取得成果或擱置歧異,屬於雙方延長賽一環或階段性過場,距離終場分出高下仍言之過早。兩強是否將重啓一如美蘇在上個世紀對峙的「新冷戰」,或維持鬥而不破、管控分歧的「新冷和(cold peace)」,值得觀察。
連明賢分析,美中關稅與貿易戰降溫、美國對中立場因稀土供應而軟化、中國加大美國大豆等農產品採購,顯示川習會後美中關係進入「戰略性喘息期」,雖有助於舒緩雙邊與全球經濟壓力,但這無法解決根本的結構性矛盾。
針對美國對中國延長部分產品的301條款關稅豁免期一年,國策研究院副院長郭育仁分析,主因是美中進入國內政治盤整期,川普即將面對最高法院對於對等關稅的判決以及2026年期中選舉,習近平則是面對四中全會甫落幕、明年3月兩會決定事務規劃。
郭育仁認為,美中從5輪談判意識到高關稅、相互制裁報復,可能帶來極高成本和風險,並非兩國所可以承受,今後美中關係,尤其是經貿關係,將慢慢進入「有序脫鉤」階段,無法一刀切地脫鉤。
對於川習會未談台灣議題,國策院執行長王宏仁與連明賢認為「不用過度擔心」。連明賢表示,美中在台灣議題上分歧大到很難達成共識、解決問題,且川普向來重視大國顏面,因此不願正面談論台灣,應會在美中貿易談判告一段落才會處理。
高碩泰也強調,「此焦慮其實不必要」。對習近平來說,若就台灣問題得不到想要的答案,甚至被打臉、打槍,在中共地位或在峰會顏面無光,因此「agree to disagree(各持己見)」,將台灣問題擱置一邊。而美台關係在「台灣關係法」跟六項保證架構下,溝通有來有往、有得有失,都是在互惠、健康的軌道進行。
至於台灣因應之道,高碩泰指出,從當前印太客觀形勢切入,若能在近期建置美、日、台、韓的國家安全與經濟安全對話平台,由產官學各界務實先行,再徐圖升級,尋求區域穩定、安全與繁榮。 (編輯:萬淑彰)114110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