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1/5 07:28(11/5 07:56 更新)
(中央社記者李晉緯新德里5日專電)台灣當代小說家楊双子4日在印度暢談她在著作「台灣漫遊錄」中欲傳達的理念,並盼書中對女性情誼的描繪,讓印度對性別平權有別於傳統的想像。
台灣作家楊双子的小說「台灣漫遊錄」,英譯本Taiwan Travelogue於2024年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翻譯文學獎,是第一部獲得這項殊榮的台灣文學作品。
「台灣漫遊錄」英譯本10月在印度上市,楊双子4日在德里與當地媒體見面,分享此書的創作理念,並陳述相關的歷史背景,駐印度代表陳牧民也帶著兩本楊双子的著作,以書迷的身分參加活動。
楊双子在活動中與印度記者介紹「台灣漫遊錄」一書中3個重要的元素:鐵道、美食、女性情誼代表的意義,讓與會者充分瞭解她想傳達的理念。
在活動尾聲,楊双子親自為現場來賓簽書、合影,為活動畫下完美句點。
楊双子在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針對台灣與印度社會的異同表達了她的看法。
楊双子表示,針對「台灣漫遊錄」一書中的3大元素,她認為兩國社會最大的不同,可能在於女性情誼的部分,因為台灣算是全亞洲中,對LGBTQ、性別平權議題發展最快的國家,印度仍還在追求性別平權的路上。
楊双子說:「我一直在想,在這個面向上,是不是能透過我的小說,提供(印度人)一種想像,讓他們看到平權的可能性,畢竟現實生活(暫時)未必能做到的,卻可以透過文學開啟新的想像。」
至於台灣和印度的交集,楊双子直指鐵道帶來的改變。
楊双子表示,台灣和印度的發展,有相當雷同的進程,「我們都曾是被殖民的國家,而對國家的認同也是在被殖民時才慢慢浮現的。」
她認為,在建立國家認同時,鐵道扮演關鍵的角色,因為鐵道的發展,縮短了空間上的距離,提升了不同地方人們交流的可能性,在這樣的情況下,會逐漸地讓人覺得「我們是同一個生活共同體,也比較容易認同我們是同一個國家的人。」
而談到她十分關注的飲食,楊双子笑著告訴中央社記者,來印度之前,也在台灣吃過不少「印度菜」,但到了印度,才發現所謂的「印度料理」,有著許多不同的地方。
楊双子觀察到,台灣人的餐桌上少不了葉菜類料理,以熱愛素食、蔬食聞名的印度人,雖然也很喜歡蔬菜,「但都煮成糊狀,少有成型的蔬菜料理」,所以一樣是蔬菜,但具體的呈現確有極大差異。
楊双子這次獲邀出席印度最具影響力的文學盛會「孟買文學現場」(The Mumbai LitFest),也在駐印度代表處文化組安排下,展開「台印文學對話:台灣文學的印度漫遊」系列活動,成為台灣文學走向南亞重要的里程碑。(編輯:謝怡璇)114110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