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23日電)民眾晚婚晚育,衛福部統計,近年接受人工生殖治療女性平均年齡逼近38歲。醫師提醒,民眾常有生殖醫學成功率高等3大誤解,但其實只要年過30歲,生殖能力就會下滑。
衛生福利部統計,國內接受人工生殖治療女性平均年齡,從民國87年的32.7歲,到110年延遲至37.9歲。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蔡英美今天在「生殖醫學壓線求醫恐步入治療陷阱」記者會上指出,從生殖醫學角度來看,這5年的差距增加了治療的挑戰。
蔡英美指出,不少備孕夫妻認為生殖醫學成功率必然高,導致錯過治療時機。但其實年過30歲生育能力就受影響,其中女性卵巢功能更會像「溜滑梯」,卵子數、品質都下滑;就算採人工生殖,成功率也受影響,以試管嬰兒而言,35歲以下做,成功率可達44%,但超過40歲就剩18%、42歲後更僅剩7.6%。
除以為生殖醫學成功率高,蔡英美說,民眾常見錯誤觀念,還有在排卵刺激療程中「過度在意數值高低」與「隱忍嚴重治療副作用」。然而,不論檢測卵子儲存量的指標AMH值或是取卵數,都不完全代表成功率;副作用則反映藥物刺激狀況,忍過頭反而無法讓醫師適時調整,不利子宮受孕。
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黃貞瑜指出,研究顯示,人工生殖治療過程中,患者情緒壓力與成功率息息相關,情緒狀況越好,持續懷孕與活產的機率就越高。而療程中的情緒,又多來自錯誤治療觀念與對數值的不正確期待。
因此,黃貞瑜指出有「3不3要」原則,包含「不衝高、要適合」,AMH不是絕對,每個患者都有屬於自己的治療方案;「不過量、要品質」,取卵數並非越高越好,卵子品質是成功受精的關鍵;「不隱忍、要安全」,副作用不是迎來寶寶的必要,身體舒適安全讓療程更順暢。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國內自2021年人工生殖擴大補助至今,申請人數持續上升,3年來已誕生2萬2000多名試管嬰兒,且其中2000多個是第2胎。希望提醒民眾,政府補助不孕夫妻做人工生殖,並無年齡下限,也無胎數上限,多多利用有望「幸福加倍」。(編輯:陳政偉)11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