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廖漢原紐約17日專電)「國際表演藝術協會」於紐約召開年會,來自台灣的4位代表在3天活動中,介紹台灣新作計畫並分享藝術發展潮流,促進國際團體間的永續合作。
國際表演藝術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Performing Arts)每年一月在紐約召開年會,超過500名各國專業藝術產業人士齊聚,討論表演藝術最新發展,分享各國及團體的創作行銷經驗。
文化部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與協會合作推動的「ISPA台灣夥伴計畫」(ISPA Taiwan Fellowship),第2期入選者「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執行長林智偉及「再拒劇團」製作人羅尹如,第1期計畫參加者獨立藝術經理人許慈茵、「小島大歌」創辦人陳玟臻於14日至16日共同參與年會系列活動。
首度出席的羅尹如在記者會表示,這的確是震撼教育,戲劇類作品在國際比較不常見,原因可能和語言有關,國外觀眾比較不習慣用視覺去跟進戲劇作品,對外輸出是一項困境。觀察這3天活動,戲劇類比較少,多是舞蹈和音樂類。活動中大家可分享困境在哪,職涯困難等話題。
林智偉說,這3年機會可認識朋友,打開更多連結,連結可能5年、甚至10年後都在,因為大家在各自專業領域上都很特別,無論是製作人、創作者或節目買者,就算不在同樣劇院也會換到另一個地方,關係連結及永續很重要,這不是藝術市場的單次合作關係,瞭解國際觀也很重要。
2023年起參加年會的獨立藝術經理人許慈茵指出,認識世界趨勢與建立人脈很重要,現在各國發生的事可能和台灣有關,無論是公司改變或更注重永續環保等,這和台灣現在的能源轉型也有關,歐洲推動的淨零,劇場要如何推動跟進等。
她說,2024年曾與瑞典、澳洲、加拿大製作人前往德國舉行的舞蹈博覽會,這些國家和台灣一樣都有原住民議題,當時帶著兩位台灣藝術家參與,於是聯繫各國製作人共同投入圓桌會議,當下大家都有相同議題可以討論。
「小島大歌」創辦人陳玟臻表示,2023年首次參與,疫情過後可拓展世界人脈,過去曾參加音樂等其他國際活動,但少有協會年會般這麼廣泛程度。當時團隊要展開為期3個半月美國巡演,當中的策展人都會出席年會,某場中還有主辦機構的董事會人士,因此這是很好聚會的機會。
她強調:「我們不是來自很遙遠亞洲的、台灣的製作人,而是可以在同圈裡,這幫助很大」。2024年出席時,也對新製作程序非常有幫助。這裡不是買秀的場合,還有其他製作人可提供想法意見。
小島大歌團隊在今年活動「新作提案」項目,與全球9項獲選作品同場介紹。台灣作品如舞蹈家周書毅與劇場工作者鄭志忠的「阿忠與我」、雲門舞集的「波」、黃翊工作室+的「墨」等作品,過去3年均入選提案。(編輯:高照芬)114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