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生活

昔日蔗田繁華「大和」 變身大農大富平地森林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花蓮縣1日電)遠離塵囂走進大自然,騎著自行車穿梭在楓香、台灣欒樹、樟樹林中,這是全台占地最大的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此處過去是大片甘蔗田,7000蔗工在當時大和地區生活,繁榮一時。

「大和」位於花蓮縣光復鄉,地名起源為1921年日本「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在花蓮光復鄉設立糖廠,名為「大和工場」,並在此地開墾「大和農場」,因而得名。

根據史料記載,當時的村民大多來自台灣西部、南部及中國東南地區的客家族群,為躲避飢荒及戰亂來到大和,在「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政策下,從事種甘蔗及榨甘蔗、煮甘蔗等提煉蔗糖的工作,稱作「會社工」。

現今全台占地最大的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前身是日治時期至民國90年代花蓮糖廠的原料區;昔日整片的甘蔗田隨著花蓮糖廠的轉型,與林管單位合作種植逾百萬株低海拔常見的樹種,生態豐富。

台糖公司花蓮糖廠資料指出,日治時期屬於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稱為花蓮港製糖所,而大和工場興建於1921年,每日壓榨甘蔗量1000公噸;花蓮糖廠在1975年擴建完成,每日壓榨甘蔗量增為2600公噸。

2002年4月2日製糖工場關廠迄今,轉型為觀光糖廠,製糖工場功成身退。花蓮縣政府於2011年10月4日將製糖工場公告為縣定古蹟,糖廠內的診所建築聚落則登錄為歷史建築。

小時候曾在大和村成長的作家赫恪,因為工作再次接觸到這個日據時期糖場舊址,有感於蔗工的心酸血淚,及移民村的興盛衰退,便落戶在此,以自己在記錄上的能力與經驗,為社區建立珍貴的文史資料,成為在地的資產。

赫恪說,當時村民6000、7000人,幾乎全是糖廠的蔗工,那時稱為「大和」,也就是現今的大豐村、大富村全部都種植甘蔗,近2000公頃的緩坡平原一片綠油油,被稱為「綠野香坡」;時代變遷,昔日甘蔗海已是今日台灣最大的平地森林園區。

1960年前後是糖業的極盛時期,從各地來到大和做「會社工」的蔗工盛況空前。村子裡長輩回憶,當時進出大和車站1天就有上百人,在不到 200公尺長的「店仔街」上,有7家冰店、4間西藥房、1間中藥店、4間食堂、4家裁縫店、3間酒家,還有戲院、旅館、照相館、鐘錶店等,當時「大和」相當熱鬧繁華。

1980年以後,國際糖價因生產過剩而持續下跌,加上台灣的平均工資調升,高度勞力密集的糖業不堪負荷,國內規模持續萎縮,因此,花蓮糖廠不得不在2002年4月停止製糖業務,結束花蓮地區百年來的糖業發展,也讓地方面臨巨大轉變;隨著花蓮糖廠的停產,沒了工作機會,人口大量外移,剩年長者守護家園,當年「大和」的興盛風光有如過往雲煙,不復存在。(編輯:孫承武)1140201

Related Posts

1 of 1,589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