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16日電)台灣被視為南島語族重要發源地,留下許多珍貴寶藏,從事原住民研究40多年的李莎莉,到處上山下海尋寶樂此不疲;李莎莉今天表示,每一件寶藏都有故事,光是聽這些故事就非常過癮。
李莎莉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表示,她對原住民族文化的關注從大學時代就開始,愈研究愈發現原住民有太多智慧值得現代人學習,而她對其中兩大主題:雲豹與貝珠的困惑,也希望透過展覽及與各界的交流,為自己也為大家解謎。
去年底李莎莉在自己的母校台大校史館推出「bulabulay.原民之耀-台灣原住民族經典文物聯展暨巡迴展」,在福祿文化基金會支持下,結合全台19座公私立博物館,6部落族人及收藏家珍貴文物,並以考古、貝衣、雲豹、貴氣、創造5大展區,展出共185組件經典文物。
其中包括現今發現歷史最悠久、距今4500年前陶缽,造型獨特優美、距今約2500年前的人獸形玉玦、多達6萬顆貝珠縫製而成的泰雅族貝珠長衣、長達219公分的太魯閣族貝珠項鍊,極其華麗的排灣族複串琉璃珠胸飾。
李莎莉表示,6年前她應故宮邀請策劃「織路繡徑穿重山:台灣原住民服飾精品聯展」,獲得學界、博物館界及民間極大響應,當時她就發願,希望將來有機會辦原住民族經典文物展,而不是只有呈現服飾而已,「沒想到6年後,我真的達成願望了!」
李莎莉台大人類學研究所畢業,曾任故宮展覽組組長、公共事務室主任、北投文物館館長,現為福祿文化基金會執行長,著作「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獲金鼎獎多項獎項肯定。
李莎莉指著展場中展示的多件貝珠衣表示,貝珠衣是泰雅、太魯閣、賽德克族人特有服飾,但這些貝珠必須從海邊取得,且經過手工細細打磨,山上族群要如何取得,至今成謎;但她卻從日本人文獻中,找到靠海的阿美族人製作貝珠的圖像及紀錄,兩者是否有關聯,還有待進一步查證。
此外,魯凱族人重視的雲豹已絕蹤多年,消失原因有很多,近年也有相關單位投入復育工作,為何曾經在山林間活躍的「神獸」再也不願回頭,李莎莉也希望能找到答案。
展場中多項原住民工藝品,呈現濃濃時尚風,與知名品牌放在一起毫不遜色,如排灣族的占卜工具箱貼滿三角形貝殼裝飾或可愛圖騰,有些如現今流行的後背包,藝術性與實用性穿越時空藩籬。
李莎莉緊接著將在本月底推出多件備受魯凱族與排灣族部落重視、傳承多代的男子雲豹皮衣,並邀請學者姜博仁以「雲之森-雲豹復育與在地保育」為題舉行講座;這檔展覽可說是博物館及原住民族文物研究的盛事。
李莎莉說,原住民族文物及文化實在太精采,希望透過這次展出,梳理出台灣原住民族文物價值,進而與全球原住民社群對話,讓世界看到南島語族及台灣原住民文化深厚內涵。
「原民之耀-台灣原住民族經典文物聯展暨巡迴展」,在台大校史館展至7月31日,9月將移師高雄美術館展出。(編輯:陳仁華)11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