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黃佩珊倫敦21日專電)文化部和英國電影協會(BFI)合作,日前在倫敦泰晤士河南岸的南岸影城推出「多元聲音:重構台灣新電影」影展,導演黃玉珊表示,希望能藉由影展,將台灣電影推向國際,讓台灣出品的影視作品在國際上發光發熱。
這是黃玉珊第一次來倫敦參加影展,她擔任「多元聲音:重構台灣新電影」(Myriad Voices: Reframing Taiwan New Cinema)專題12日舉行的「臺灣新電影座談會」的焦點講者,她也順道走訪鄰近知景點,15日前往愛丁堡,17日返回倫敦,繼續她的英國文化之旅。
她說,南岸影城(BFI Southbank)地點在泰晤士河旁邊,有劇院、美術館和圖書館,附近有計多所大學,人文薈萃。遊倫敦泰晤士河讓她想到高雄愛河,兩岸同樣也有許多文教和娛樂性建築。不同的是,在倫敦,她看到來自世界各國不同族群的人們,共同生活和工作,展現出對不同歷史、種族和文化的包容。
在影展座談會中,黃玉珊介紹1980年代台灣新電影運動,並分享台灣電影產業的發展。她說,她很驚訝出席者很多是研究台灣新電影的學者,他們提問包括:台灣女性導演在電影表現的手法跟男性導演有什麼不同?新世代導演和資深導演有什麼交集?
黃玉珊認為,近二、三十年台灣女性導演比1980年代人數更多,且有更多發展的空間,在題材的包容性和內容的深度上,和男性導演不相上下。新一代導演大量運用動畫和特效,受到年輕人喜愛。黃玉珊鼓勵女性導演多多參加國際交流,擴大視野,為自己的作品爭取曝光機會,取得和男性一較長短的機會。
「多元聲音:重構台灣新電影」影展總計放映15部電影、提供30多個場次,涵蓋侯孝賢、楊德昌、王童、萬仁、張毅、陳坤厚、黃玉珊等多位導演的代表性作品,包括風櫃來的人、小爸爸的天空、最想念的季節、落山風、悲情城市、童年往事、恐怖分子、青梅竹馬、浮萍、油麻菜籽、我這樣過了一生、我的愛、稻草人、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影展進行至4月30日。(編輯:高照芬)114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