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者:筱君台灣Plus團隊 特稿】
2025年5月10日,美中高層代表在日內瓦重啟貿易談判,試圖緩解自今年初雙方針對晶片、綠能與高科技出口升溫的關稅戰。雖然美國總統川普聲稱達成「重啟式進展」,但多家國際媒體與專家對此保持保留態度,並指出此次談判更像是一場戰略性擺拍,離實質共識仍有距離。
全球媒體焦點:重啟對話,不代表重啟信任
《路透社》:金融市場反應冷淡
路透社報導指出,雙方對談氛圍「相對緩和」,但在關稅、供應鏈重組與技術管制等核心議題上「缺乏突破」。報導引述匿名白宮官員表示:「此輪對話只是為6月可能舉辦的川習會鋪路,真正的條件交換尚未開始。」
《紐約郵報》:川普強調「全面重設」
川普在Truth Social上發文:「這是一場重置,讓美國重新掌握談判主導權。」然而,紐約郵報也補充指出,北京方面至今未發表任何正面聲明,只強調「中國堅決捍衛核心利益」。
《巴倫周刊》:市場觀望,協議內容稀薄
《巴倫周刊》認為,若無具體的出口規則放寬與知識產權共識,「市場將無法給予正面反應」。該刊指出,即便雙方口頭「降溫」,企業界仍看不到實際可預期的政策改變。
專家深度解析:談判回來了,但信任沒回來
為了更深入解析日內瓦會談的戰略意涵,筱君台灣Plus團隊彙整四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觀點,解析談判背後的潛台詞。
1. Nader Naeimi(AMP Capital 首席策略師)|宏觀金融觀點
Naeimi 是澳洲 AMP Capital 全球資產配置部門的首席策略師,擅長解讀政治風險對投資決策的影響。他指出:
「美中此刻的談判,更像是策略上的偽善。雙方都在試探對方底線,並非真的尋求和解。」
他強調,由於市場對「反覆談判→破局→再談」的劇本已熟悉,投資者對這輪協商反應冷淡,未見顯著資金回流亞洲市場。
2. Olivier d’Assier(Axioma 亞洲區策略長)|風險管理觀點
d’Assier 曾任瑞銀資深策略師,現為Axioma(Qontigo旗下)的亞洲區總監。他認為:
「這場協商最大的問題,是雙方都沒有明確的承諾,尤其在科技與資安層面,沒有具體協議就無法改變風險模型。」
他強調,對多數大型機構投資者而言,中國市場目前仍是「高波動低信賴」,不會因一場會談改變配置策略。
3. Kerry Craig(摩根大通資產管理 全球策略師)|政策與時間壓力觀點
Craig 在摩根大通專責政策與市場連動分析,是亞太地區頗具聲望的宏觀分析師。他提醒:
「川普總統在選舉年需要展示政績,但中國領導層對妥協意願極低。若6月無實質成果,雙方可能再度走向對抗。」
Craig 認為,短期內市場可能受談判消息鼓舞,但若缺乏明確時間表與施行細節,將難以支持中期投資信心。
4. Raymond Yeung(澳新銀行 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中國政策視角
Yeung 是牛津經濟學博士,長期分析中國政策走向,現任ANZ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他指出:
「中國目前的談判策略強調『平等互利』與『紅線不可踰越』,與2019年大相逕庭。這意味著,北京會堅守科技自主與資本控管路線。」
他補充,除非美方在半導體出口與AI技術合作上做出讓步,中國不太可能為減稅讓步而犧牲長期戰略利益。
川習會前的煙霧彈?
此次日內瓦會談被普遍視為「鋪墊性談判」,其象徵意義大於實質內容。專家一致指出,美中雙方仍處在以「姿態管理」為主的博弈階段,真正的突破恐須等到夏季「川習會」實現,並進一步對敏感議題如技術轉讓、金融市場開放與供應鏈重組進行實質交換。
對全球市場而言,這場協商雖短暫舒緩緊張情勢,但仍無法掩蓋兩國間日益明朗的戰略對抗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