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劉郁葶威尼斯11日專電)2025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盛大登場,各國展館爭奇鬥艷,美國館以「門廊」詮釋建築「慷慨」的社交與文化意象,德國館讓觀眾親身體驗都市熱浪,波蘭展現如同「家神」般的滅火器壁龕,以多元設計回應當代議題。
2025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共有66個國家參與,本屆主題為「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探討當代建築如何應對氣候變遷挑戰,並強調跨領域合作與創新思維。
中央社記者來到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現場,走訪不同展館觀察各國建築特色。
美國館以「門廊:慷慨的建築」(Porch: An Architecture of Generosity)為題,門廊在美國是「互相邀請彼此坐一會兒的地方」,是與鄰居閒聊、放鬆、運動、教育、辦音樂會與餐飲活動等聚會場所,作為強化社交、文化交流的角色。
美國館展出約50件來自全美各地、與門廊主題相關的作品,探討門廊在當代建築中的多重意義。展場本身也打造一座實體門廊,宛如整個雙年展的「客廳」,設有長椅、遮陽空間與閱讀角落,讓民眾自在休憩、交流,親身體驗門廊的建築思維。
德國館以「壓力測試」(STRESS TEST)為主題,展覽分為「壓力」(STRESS)與「減壓」(DE-STRESS)兩個區域,前者讓民眾親身體驗都市熱浪,房間內的紅外線攝影機捕捉遊客熱圖,並投射到牆壁上;後者則是在明亮空間中,擺放三棵能對抗風暴與乾旱的歐洲角樺樹,呈現降低都市熱度的解方。
在這兩個空間之間,以大螢幕投影關於氣候變遷的影像,讓觀眾親身感受都市熱浪的急迫性,同時呈現如何透過種植花草、遮蔭、通風等景觀設計,提升城市的氣候適應力。
波蘭館以「Lares and Penates:在建築中建立安全感」為題,以幽默且富想像力的方式,探討人類在建築中的焦慮,以及建築如何提供安全感。
「Lares」和「Penates」源自古羅馬神話的「家園守護神」,呼應為建築帶來好運的傳統習俗,如在牆角灑鹽巴、丟雞蛋殼或放置一碗牛奶;以及現代建築中的安全設施,如滅火器、監視器與緊急出口指標。
其中,引人注目的作品是專為滅火器設計的壁龕,鑲嵌裝飾性的石頭與貝殼,將此日常的安全設備提升為如同家神般的存在。
英國館以「英國修復的地質學」(GBR: Geology of Britannic Repair)為主題,探討殖民歷史如何深刻影響地質環境與社會結構,並思考修復與再生的可能性。英國館外觀極具視覺張力,一層橘黑相間的「串珠面紗」覆蓋粉橘色建築本體,這些由玻璃珠、黏土與農業廢棄物混合製成的球體,呈現「雙重視覺」的效果。
館內核心作品之一為重建的肯亞「希莫尼奴隸洞穴」(Shimoni Slave Caves),這裡曾作為囚禁即將被販運的非洲奴隸之地。重建裝置以鋸齒狀、棱角分明的形式呈現,讓光線灑落其間,嘗試將過往的創傷空間轉化為修復與療癒的想像場域。
加拿大館則以「微浮生態學」(Picoplanktonics)為題,結合生物科技、材料科學與建築設計,並以藍綠菌為材料,展出以透過3D列印的大型活體裝置。
展覽期間,館方在現場培養藍綠菌,這些微生物會隨光照、濕度與溫度變化,並由現場人員持續照料,突顯對環境與生命的關懷實踐。(編輯:陳慧萍)11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