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國際

外媒:印巴空戰凸顯體系化與超視距作戰趨勢

(中央社華盛頓11日綜合外電報導)印度與巴基斯坦因克什米爾恐攻爆發衝突,雙方5月7日的空戰現被視為當代空中作戰的新特點-體系化與超視距作戰,取代往日戰機間近距離纏鬥。

新聞週刊(Newsweek)報導,隨空對空飛彈已能從數十公里外追蹤目標,各國正投入大量資源研發匿蹤技術、先進航電設備和電戰能力。相關新發展正重塑空中作戰軍事理論,以因應飛行員視距外的戰場環境。

克什米爾印控區一處觀光勝地4月底發生恐攻造成至少26人罹難,讓印巴態勢驟然升溫。按巴基斯坦方面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5月7日印巴雙方合計出動近125架各式飛機,堪稱二戰以來規模最大的幾場空中衝突之一。

印度方面至今未承認有任何軍機損失。CNN率先於8日引述法國一名高階情報官員透露,印度空軍一架飆風(Rafale)戰機遭巴基斯坦擊落,是這款法製先進戰機首度於實戰中戰損。

路透社也在8日引述兩名美方官員指出,巴基斯坦7日用中國製殲-10(J-10CE)戰機擊落至少兩架印度軍機,其中至少有一架被擊落的是法製飆風戰機。

先進空對空飛彈和戰機的應用,擴展傳統意義上的空戰概念。過去認為的空戰是飛機間近距離格鬥,如今戰場風貌則被所謂超視距(beyond-visual-range,BVR)作戰取代。遠程空對空飛彈交戰距離動輒150公里以上。

前美國空軍官員、國防分析師斯蒂利恩(John Stillion)在2015年為華府民間智庫「戰略暨預算評估中心」(CSBA)所撰的一份報告內說:「早在20年前的第一次波灣戰爭期間,更先進的感測器、武器與網絡體系就已讓近距離空戰變得不常見,也使戰機機動性能的重要性降低。」

英國智庫皇家聯合軍事研究所(RUSI)在2020年10月刊出的一份研究指出,中國已從過去仰賴自俄國進口戰機,轉向自製先進的戰機、感測器與武器,並在空中作戰科技的一些關鍵領域超越俄國。

皇家聯合軍事研究所副研究員拉德維希(Walter Ladwig)告訴新聞週刊,他認為新的空戰類型讓戰機等硬體退居次要,如今大國間使用主戰裝備交戰的形態就是這個樣子。

倫敦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航太軍事高級研究員拜利(Douglas Barrie)說:「中國、美國以及多個歐洲國家的空中作戰圈,都將極為關注交戰中所使用的戰術、技術、作戰程序、裝備類型,以及哪些有效、哪些無效等各項細節。」

新聞週刊認為這場印巴空戰也凸顯中國在軍事科技與軍備供應方面的角色轉變,為美中對抗再添新層面。

中國的社群網站與媒體也從印巴交鋒討論空戰型態。中方多數觀點認為,印巴5月7日的空戰沒有大眾所想像的空中纏鬥、單機較量,不存在飛行員間技術比拚,和單一戰機性能也沒太大關係,而是殘酷的體系碾壓,背後比的是科技能力。

從中外媒體報導與社群媒體披露的訊息研判,當時巴方可能是預警機總覽戰場態勢、數據鏈傳輸訊息、殲-10戰機發射遠距PL-15空對空彈完成擊殺。作戰方式需要體系高度融合,不是靠戰機單打獨鬥。

中媒認為,印度固然有預警機和非常優秀的戰機,但最大問題在於來源含俄、法及國產,「萬國牌」導致難以建立數據鏈共用,無法形成體系作戰;反而巴基斯坦近年在一些與外國的聯合演習時,能看到成套體系作戰的身影。印度的武器每一樣拿出來和巴方比可能都不遜色,但進入體系對抗環節時,落差就很明顯。(譯者:陳亦偉)1140512

Related Posts

1 of 3,320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