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12日電)台灣日前首次出現進口豬肉檢出萊克多巴胺,專家說,檢出值為最大可容許濃度的10分之1,在安全暴露劑量範圍內,但建議業者提供每批肉品檢驗結果,政府定期公布以保障消費者知情權。
台灣於2021年元旦開放萊豬進口,針對豬隻各部位訂定萊克多巴胺容許殘留量,分別為肌肉及脂(含皮)0.01ppm、肝臟0.04ppm、腎臟0.04ppm、其他可供食用部位(例如胃、腸、心、肺、舌、肚、腦、血等)為0.01ppm。
時間回到5月4日當天,從澳洲進口的冷凍豬腳被驗出微量萊克多巴胺,成為台灣開放以來首批萊豬,接下來一週內「一萊再萊」、目前累計共3批,均來自澳洲同一製造廠。
儘管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連日表示,檢出濃度符合台灣殘留標準,各地方政府、消費者團體對其健康風險仍有疑慮,希望政府持續追蹤流向與產地標示;食藥署隨後承諾提高抽驗比率。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邀請專家就「進口豬肉殘留萊克多巴胺」議題提供專業意見,並發布新聞稿。
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許惠悰表示,食藥署抽樣檢測到的萊克多巴胺濃度為0.001ppm(百萬分之1),也就是每克的澳洲豬肉中含有0.001微克的萊克多巴胺。
許惠悰指出,台灣設定肉品最大可容許殘留萊克多巴胺濃度為0.01ppm,目前檢測到的為最大可容許濃度的10分之1。即使後來又有2批分別測得0.002和0.003ppm的萊克多巴胺,仍在安全暴露劑量範圍內。
國立台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名譽教授蕭寧馨則強調,政府的食品管理依法應資訊透明,以保障消費者知的權利,並可自行選擇承擔風險。
蕭寧馨建議,無論政府法規標準如何,應該要求業者提供每批肉品與內臟等含量檢驗,以供政府抽驗查證,並定期發布讓民眾知曉;透過行政與科技配合,有助節省抽檢資源,並提升政府抽查檢驗效率。
瘦肉精是在畜牧業中對乙型受體素的俗稱,添加於動物飼料中可增加家畜、家禽的瘦肉比例。根據農業部官網,萊克多巴胺是一種相對安全的乙型受體素,原本開發用於治療人類氣喘,但效果不顯著,因此停止臨床用藥開發未正式上市。(編輯:張雅淨)11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