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林宏翰洛杉磯17日專電)23歲台灣女生陳芃瑄4年間從吉他菜鳥蛻變為美國爵士樂新秀,憑著不怕犯錯的精神,在異鄉獨自打拚,作品登上美國主流媒體,也意外與樂壇大師結識。
陳芃瑄5月受到美國廣播公司(ABC)新聞節目的邀請,改編片尾曲,影片在網路上獲得120萬點閱。她身兼主唱和吉他手,穿插口哨與即興哼唱,詮釋出自己的獨特風格。
新聞主播形容她「來自台灣、加州崛起的爵士樂新秀」,但事實上她投入爵士樂訓練僅僅3年。陳芃瑄今天接受中央社專訪,回顧音樂歷程上的轉折與驚喜。
陳芃瑄從國中就是歌唱比賽常客,經常是參賽者當中年紀最小的一位。她原本以流行歌手為目標,但大學一年級時,一段網路上影片改變她的人生。
她回憶,當時因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停課在家,偶然看到吉他大師喬治班森(George Benson)演出影片,深受吸引,那晚她整夜不睡,查資料查到天亮,決心學吉他。在家人的支持下,她辦理休學、買了人生第一把電吉他。
她在台灣拜師「河岸留言」創辦人林正如,自認原本是「吉他小白」,一路從怎麼拿撥片、換弦、彈音階開始學起,1年後考上美國音樂學校,展開全新的音樂旅程。
陳芃瑄赴美之後歷經波折。首先,她發現身邊的同學幾乎都是老師等級的樂手,而自己只是剛入門的吉他初學者。為了追上進度,她每天苦練8到10小時,卻因練得太勤導致肌腱炎,被迫休息半年。
這段經歷促使她反思練習方式,開始注重效率與投入心思,讓練習不只是一再重複的肌肉反射。她說:「老師提醒我,如果練習的過程中腦袋有在動,3個小時就足夠了。」
原本陳芃瑄學吉他,只為了輔助自己的流行音樂創作,但一次課堂上聽見老師即興演奏爵士樂,開啟了她對這類音樂的興趣。
幾個月前,陳芃瑄報名參加喬治班森舉辦的工作坊,原本希望近距離觀摩偶像,沒想到在場邊獨自練琴時,意外被班森的音樂總監瓦德曼(Randy Waldman)發掘,邀她參加隔天彩排,讓她得以近距離聆聽班森的現場演出。
她回憶:「我整整哭了一個小時,眼淚停不下來,真的太震撼了。」當時腦海閃過3年前在台灣房間裡看到影片的自己,沒想到如今竟能坐在偶像眼前。
後來她進到後台,與班森本人短暫交流。「我鼓起勇氣對他說:『George,我真的很愛你,謝謝你改變了我的人生。』」班森握著她的手,回應說:「謝謝妳喜歡我的音樂,記得不要模仿我,要找到自己的聲音。」
陳芃瑄藉由這次工作坊,與班森的音樂總監瓦德曼與其他樂手建立聯繫。這次在ABC News演出,透過樂手輾轉告知下,據說班森本人對她的即興口哨頗為驚豔。
陳芃瑄從流行樂轉換跑道,如今活躍於美國的爵士樂演出現場。她自認從小喜歡表演,熱愛表達自我的「E人」(外向性格)個性,是帶她一路勇敢向前的動力。
陳芃瑄說,她愛上爵士樂,是因為現場演出的獨特魅力,表演者要先享受其中,接著才能感動聽眾,「在1920年代爵士樂的黃金年代,爵士樂就是跳舞的音樂」。她喜歡在演出時,透過音樂與觀眾產生獨一無二的互動,「每一次演出都不一樣」。
她也從中學會「如果彈錯了,就讓它過去,下一次再把它補回來就好。」在爵士樂裡,失誤不是失敗,而是即興的一部分,也是創意的開端。陳芃瑄說,爵士樂演奏其實就像人生,要一直不斷向前邁進。
除了結識喬治班森的團隊,陳芃瑄近期更在錄音室老闆的牽線下,與傳奇搖滾樂團「門戶」(The Doors)吉他手克里格(Robby Krieger)合作,重新詮釋經典名曲、樂團代表作之一的Light My Fire,準備把這首歌放在籌備中的專輯裡。(編輯:田瑞華)114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