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7/24 16:15
數位轉型已是產業進行式,人工智慧、淨零碳排更是政府與企業面對的兩大挑戰,攸關台灣未來競爭力。中央社第一線採訪團隊,深入報導政府與百工百業如何運用AI優化生產流程、驅動綠色創新,見證台灣產業再一次躍升。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24日電)AI醫療模型常面臨資料規模不足等問題,導致判讀效能下降、甚至城鄉差距。衛福部今天宣布啟動臨床AI取證驗證中心,以三總等4家醫學中心為據點,打造跨院臨床驗證系統。
推動智慧醫療是國際趨勢,衛生福利部去年10月宣布成立負責任AI執行中心、臨床AI取證驗證中心及AI影響性研究中心,繼負責任AI執行中心之後,今天正式啟用臨床AI取證驗證中心。
衛福部資訊處處長李建璋在啟用記者會前接受媒體聯訪,他以車輛比喻,AI醫材由食藥署負責監管,但現在的食藥署就像監理站,卻沒有專責「驗車中心」確認車輛安全性,過往廠商只能自己找資料檢驗,而AI模型常因缺乏跨院驗證,無法取得具人口代表性的驗證樣本。
對於驗證資料規模不足或族群代表性不夠的影響,李建璋簡報時舉例,國外曾設計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模型,實驗室驗證判讀率是100分,結果實際在泰國運用卻錯誤百出,因現實生活中患者百百種,不會只有糖尿病或健康者;除效能下降外,還可能會有城鄉差距問題,導致AI醫療模型在判讀上的偏見。
因此,衛福部資訊處與食藥署目前補助4家醫學中心建置臨床驗證中心,分別為台中榮總、高雄長庚、三軍總醫院與亞東醫院,導入跨院驗證機制、聯邦學習技術與國際醫學資料標準FHIR(Fast Healthcare Interoperability Resources)。
李建璋說明,透過「集中式資料驗證」與「聯邦式學習平台驗證」的驗證架構,開發者無需搬移原始資料,即可於多家醫院測試模型效能,兼顧個資安全與提升可信度。檢驗後,若AI模型未達標準,中心還可提供去識別化資料與再訓練建議,加速進入法規審查流程。
李建璋致詞指出,3大AI中心各有任務,「負責任AI執行中心」制定符合資安與隱私保護的管理辦法;「臨床AI取證驗證中心」負責驗證AI安全、公平性等;「AI影響性研究中心」則是決定不同AI的效益,例如在是否要納入健保時提供評估報告等,預計年底將發表AI影響性研究中心。
衛福部主任秘書劉玉娟表示,AI不只是科技創新,更是醫療轉型的契機;唯有透過嚴謹、標準化的臨床驗證,才能真正走進臨床、走近病人。她強調,臨床驗證制度是讓AI模型從實驗室走入真實場域、取得醫療現場信任的關鍵,也期待資安的保障。(編輯:吳素柔)114072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