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膽結石與膽汁流動有關 醫:有家族史勿嘗試斷食

2025/7/28 13:36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28日電)台灣約每10名成年人中,1人有膽結石。醫師今天提醒,膽結石的形成與膽汁流動有關,長時間空腹會增加膽結石風險,有膽泥、膽沙或膽結石家族史的人,切勿嘗試間歇性斷食。

根據統計,台灣約每10名成年人中,就有1人身上有膽結石,由於平時沒有明顯不適,多數人往往都是在健檢或腹部超音波檢查時才意外發現。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有症狀,但一旦發作,輕則右上腹悶痛、噁心、打嗝,重則可能引發膽管堵塞、胰臟發炎,甚至造成敗血症。

開業診所超音波室主任楊建華今天透過新聞稿說明,膽結石的成因和「膽汁流動不良」有關。膽汁分泌是要來幫助消化油脂的,如果長時間不進食,尤其沒有攝取油脂,膽囊就可能不收縮或收縮減少,膽汁一直存放在膽囊裡,久而久之容易變濃、沉積,形成膽泥、膽沙,甚至是結石。

近年流行間歇性斷食、168飲食,也有不少人早上乾脆不吃早餐,但楊建華指出,國際研究證實,空腹超過12小時的人,膽結石風險高出30%。曾經有膽泥、膽沙、膽結石家族史的人,更千萬不要採取斷食等極端飲食模式,避免讓膽汁長時間處於靜止狀態,而導致膽結石風險增加。

除了空腹時間較長,膽結石高風險者還包括40歲以上、女性(尤其懷孕或荷爾蒙變化時)、有家族病史、肥胖、快速減重族群,還有糖尿病、肝病或長期使用荷爾蒙藥物的人。楊建華說明,這些人膽囊收縮功能較差,或膽汁成分容易不平衡,讓膽汁更容易滯留,因此風險較高。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楊建華指出,雖然8成膽結石患者終其一生都不會發作,沒有症狀時,大多只需定期透過腹部超音波追蹤,或採取藥物治療,不必太過擔心。不過,若有持續性腹痛、吃油膩食物後明顯不適、噁心、嘔吐、黃疸或發燒等症狀,就應該積極就醫。

預防膽結石的關鍵,是要讓膽囊有機會正常運作。楊建華指出,三餐規律進食、適度攝取健康油脂,讓膽汁保持流動性,是最實際的做法。此外,也應少吃高糖高油炸、保持規律運動避免久坐、避免極端減重或快速瘦身,並適度補充抗氧化營養素。40歲以上、家族有膽結石病史者,建議定期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編輯:管中維)1140728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 Posts

1 of 2,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