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烏克蘭戰地記者遭俄羈押身亡 基輔告別式逾百人送行

2025/8/9 09:35(8/9 09:56 更新)



曾與羅什奇娜共事者緬懷她對新聞工作的執著與熱誠,現場市民單膝下跪表達敬意。中央社記者陳彥婷基輔攝 114年8月9日

(中央社記者陳彥婷基輔8日專電)烏克蘭記者羅什奇娜潛入俄羅斯占領區採訪時被俄軍羈押,去年10月證實不幸身亡,今天於基輔舉行告別式並安葬;逾百人出席送別,氣氛哀戚。不少與她共事者緬懷她對新聞工作的執著與熱誠,指「她是我見過最優秀的記者。」

羅什奇娜(Viktoriia Roshchyna)靈柩先於基輔聖米迦勒金頂修道院舉行安息彌撒,儀式中靈柩未開啟,頂部覆蓋圓形麵包,未安排瞻仰遺容。彌撒後,送葬隊伍徒步前往獨立廣場,沿途不少民眾駐足致意,有店員單膝下跪表達敬意。現場亦傳出「願榮光歸於烏克蘭」、「願榮光歸於維多莉亞」等口號,氣氛莊嚴。

在獨立廣場舉行的簡短告別儀式上,羅什奇娜的親友、同事、議員、外交官與市民等齊聚一堂,多數人身著黑衣、手持鮮花。曾與她共事的前烏媒Hromadske主編卡雅基娜(Angelina Karyakina)致詞表示,羅什奇娜工作態度嚴謹,從不輕言放棄,對新聞充滿使命感,「這對她而言,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呼召。」

羅什奇娜自2022年俄烏戰爭全面爆發以來,多次深入占領區採訪,揭露俄軍對平民施加酷刑、強迫失蹤等人權侵害。她2022與2023年間曾兩度被俄軍拘留,自2023年8月起失聯,2024年10月確認死亡,享年27歲。遺體於今年2月透過戰俘遺體交換返國,遺體多處出血,部分器官缺失,顯示其死因疑點重重。

烏克蘭檢察總長本月7日宣布,就羅什奇娜在俄羅斯塔根羅格(Taganrog)羈押期間遭虐待致死一案,正式起訴當地拘留所長。據「基輔獨立報」報導調查所得,羅什奇娜生前遭受毒打、凌辱,白天不准坐臥,並遭剝奪飲水等基本權利。

曾與羅什奇娜共事的記者西維耶茨(Liza Siviets) 受訪時向中央社記者表示,當得知遺體情況時難以接受,「無法想像她被囚期間經歷了什麼。」她哽咽說,自己已沒有繼續記者工作,「這種事有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

羅什奇娜的故事亦被拍攝成紀錄片「維卡的最後工作」,導演佩瑞佩利齊亞(Anna Perepelytsia)指出,羅什奇娜深入占領區,是為替無聲者發聲,「她想找到那些被俄軍囚禁於地下室的烏克蘭人,讓外界聽見他們的聲音。因為世界聽得太多俄羅斯的政治宣傳,如他們在占領區進行合法公投是假的。維多莉亞就希望占領區中,每一個烏人的聲音都可以被聽見。」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本月2日宣布,追授羅什奇娜國家最高榮譽「自由勳章」,肯定她在捍衛民主、主權與人權方面的貢獻。

儀式尾聲,大批市民步向靈柩獻花,有人難掩悲傷淚流滿面,也有人靜靜相擁。羅什奇娜隨後被安葬於基輔拜科夫公墓(Baikove Cemetery) 。

曾擔任羅什奇娜編輯的維多莉亞‧科洛米耶茨 (Viktoriia Kolomiiets)站在墓前獻花致意,神情哀傷。她向記者回憶,過往曾因編輯錯誤遭羅什奇娜糾正,「有次她半夜打電話來說要補充段落。」

科洛米耶茨一度對她沒有好感,但隨著時間推移,科洛米耶茨理解羅什奇娜對工作的堅持,力臻完美,「我們(記者)可能只是嘗試透過社群媒體或官方資料來寫新聞,但維多莉亞追求更多,她總是追求現場,親眼見證一切。這成為她的絕筆,我們需要延續她的精神。」

她說,「她是一位專業的記者,也是我見過最優秀的記者。」(編輯:陳慧萍)1140809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 Posts

1 of 4,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