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台北11日電)中國多個行業出現價格降低、競爭加劇的「內捲」現象。在安徽的一個「卡車司機村」,村民曾因開貨車致富,但近年貨運費用走低,不得已只能拉長工時,伴隨更多職業病和犧牲親情的代價。
陸媒經濟觀察報9日報導安徽省蚌埠市大郢村的故事,當地戶籍人口3200餘人,外出務工人員1600餘人,外出務工人員中近半從事貨運物流業;這些卡車司機主要是個體戶,往返江浙滬和廣東之間運送鋼材。
報導說,2005年前後,公路運輸需求和中國高速公路里程同步進入極速增長期。2005年到2014年,中國的高速公路里程從4.1萬公里增至11.19萬公里,年均增速超過10%;同期,中國公路貨運量成長232%。
當時,對於已開始用農用車隊將農產品運往江浙滬地區出售的大郢村村民來說,走上運輸業順理成章,而且收入遠高於務農。當地有個說法是,年輕人的成人禮是擁有一本卡車駕駛證。
但近幾年,大郢村的卡車司機們發現,運費不斷走低、貨源競爭越發激烈。為了維持高收入,卡車司機們只能接更多訂單、跑更遠的路程,卡車「夫妻檔」也多了起來,因為兩個人能跑更長時間。
中國物流業「車多貨少」的困境下,從2020年開始,公路貨運總量開始波動下行,但貨車運力卻在持續增加。卡車司機被迫加入低價競爭。
2017年,大郢村村民沈彪從上海運送鋼材至廣東時,每噸貨物運價約為人民幣400元(約1600元),2025年已下跌至200餘元,跌幅接近一半。因為競爭激烈、貨量少,他每月往返於上海和廣東的次數也從5、6次降至約3次。
7月11日,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透過5936份貨車司機調查問卷形成的「2025年貨車司機從業狀況調查報告」顯示,貨車司機普遍反映2024年整體收入較2023年出現下降。
這份報告還顯示,7成以上的貨車司機患有職業病,其中9成以上因長時間駕駛,患有頸椎病、腰椎病,近7成因飲食不規律等患有胃病。3成左右的貨車司機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壓和噪音性耳聾等其他職業疾病。
貨車司機的工作犧牲不僅在於健康,還有家庭。報導以一名年輕的司機何鵬為例,他是大郢村第一代留守兒童,其想法是:「不能再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父母中至少要留一人在家。」所以去年太太懷孕後,何鵬就再也沒讓她跟車。
另一名做了10年「卡嫂」的陳海梅,其丈夫幾乎一年有350天都在外跑運輸,陳海梅則負責操持家中的一切,有甚麼苦也不太跟先生說,因為對方幫不上忙。
7月28日,中國交通運輸部在「加強貨車司機合法權益保障」專題新聞發布會宣布,正在構建健康從業生態、保障司機合理的勞動報酬、暢通貨車司機反映訴求管道等方面,加強貨車司機合法權益保障。
報導說,大郢村的村民和村幹部正在這場被行業運價波及的「內捲」(過度競爭)中尋找新的出路,比如當地正在種植經濟作物,並連續3年獲評當地的「優秀村集體經濟」。下一步,大郢村還希望能招商引資,形成從農產品生產到加工的產業鏈。(編輯:張淑伶/楊昇儒)114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