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汪芬台北12日電)台灣許多沿海土壤鹽分偏高,限制植樹造林成果。農業部林業試驗所近日成功從瓊崖海棠根部篩選出具備卓越耐鹽及促生能力的益生菌株,證實有助提升防風林和綠帶的存活率。
林試所今天發布新聞稿,從瓊崖海棠根部篩選出具備卓越耐鹽及促生能力的益生菌株,經應用於苦楝苗木試驗,證實能顯著提升苗木在高鹽逆境下的生長與光合作用表現。
林試所說,瓊崖海棠等沿海植物常年在高鹽環境中生長,其根部的微生物因此演化出獨特的耐鹽特性。研究團隊深入探索瓊崖海棠的根部世界,透過培養與篩選技術,成功分離出超過182個共生菌株,並逐一進行生物活性測試。
林試所發現,篩選出的菌株中,高達30個菌株具備合成天然生長激素IAA的能力,而且這些菌株在高鹽環境下,還能分泌「胞外多醣」的特殊物質。胞外多醣能幫助植物維持水分平衡,穩定根部結構,有助抵禦鹽分對植物造成的滲透壓逆境。
另外,林試所也發現部分菌株更展現了溶解土壤中磷元素的能力,能促進植物根系發育。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菌株還具有關鍵的(氨基環丙烷甲酸去胺酶)活性。這種活性可以幫助植物分解逆境下產生的乙烯,減輕植物因壓力造成的生長抑制。
林試所說,在眾多潛力菌株中,研究團隊精選枯草芽孢桿菌、根瘤菌和菠蘿泛菌等3菌株,接種到常見的造林樹種苦楝苗木上,並模擬高鹽環境進行實驗,結果顯示菠蘿泛菌表現出顯著的促生效果,不僅生長顯著提升,更能維持良好的光合作用效率,生長量相較於未接種的對照組,平均提升近30%。
林試所表示,此次研究結果不僅展現瓊崖海棠根部共生菌在提升苗木耐鹽潛力上的應用價值,未來在台灣西海岸、西南沿海等過去造林不易的地區,可望透過這項技術,提升防風林營造成功率,有助於阻擋風沙,保護農田與基礎設施。(編輯:李淑華)114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