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財經

郭智輝「思想實驗」拆解核三延役爭議 理性專業立場獲肯定

【記者盧奕豪報導】

核三延役議題近日在立法院引發激烈交鋒。國民黨立委蘇清泉在8月12日質詢中,援引民調指出恆春半島四鄉鎮有高達75%居民支持核三延役,並質疑「非核家園」政策毫無意義。對此,經濟部長郭智輝以管理學博士的專業背景,拋出社會科學中常用的「思想實驗(thought experiment)」反問:「若取消敦親睦鄰費,地方是否仍支持?」此一理性推論,意在檢驗支持理由背後的真實因素,獲得不少專業人士肯定。

郭部長解釋,若支持延役的核心理由是基於對核能安全、風險控管與維護品質的信任,那麼即便取消經濟回饋,態度應不會動搖;反之,若支持度明顯下降,則代表經濟誘因在態度形成中占有重要角色。郭智輝強調,這並非質疑在地情感,而是從政策分析角度,精確辨識影響變因,為決策提供清晰依據。

經濟部指出,核三延役作為高風險公共決策,必須建立在嚴謹制度與科學評估之上,具體包含:

依國際標準進行第三方壽期評估與劣化檢測,公開缺陷清單與改善時程;

完備地震、極端氣候與電網事故等情境的風險分析與演練;

強化備品、人力與外包品質審查,制定可量化運維KPI;

揭露全生命週期成本,並與替代方案進行可比性評估;

落實資訊透明與在地參與,設立申訴與監督機制。

對於地方回饋金,郭部長認為可在公共政策設計中保留,其功能應落在合理性與分配正義,但不應被誤解為居民願為安全背書的主要理由。

外界評論指出,郭智輝在立院面對質詢時展現的,不是情緒化的政治對抗,而是科學化的推演思路。他用「思想實驗」將複雜爭議轉化為可驗證的命題,讓討論回到制度、數據與專業判斷層面,體現了政策討論應有的理性風範。

本次核三延役爭議,從蘇清泉的民調論述,到郭智輝的理性反問,再到地方領袖的情感表達,反映出社會在能源政策上的多元關切。郭部長呼籲,唯有透過公開、可驗證、可追責的程序,才能真正兼顧地方情感與國家整體利益。

Related Posts

1 of 6,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