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臺新聞記者曾進翰 特稿】
圍繞核三延役的爭議,近日在立法院上演一場教科書級的政治與專業對撞。國民黨立委蘇清泉搬出民調,聲稱恆春半島有高達75%居民支持核三延役,並質疑「非核家園」政策形同虛設。然而,經濟部長郭智輝的一句「思想實驗」反問,卻像一面鏡子,把政治話術背後的真相映得一清二楚。
「若取消敦親睦鄰費,地方是否仍支持?」這不是挑釁,而是政策分析中最基礎的變因檢驗。支持是基於核安信任,還是經濟誘因?若前者成立,回饋金不存在也應態度不變;若後者影響重大,則應正視其在政策接受度中的角色。郭智輝這番推演,不僅合乎邏輯,更是將討論從情緒化的鄉土牌,拉回制度化的政策分析軌道。
核三延役是高風險公共決策,核心問題永遠是三個:安全是否有保證、風險是否可控、工程與維護品質是否達標。這些不是民調能決定的,更不是貼標籤、喊口號能解決的。郭智輝提出的五大制度化要求——壽期評估、極端風險演練、運維品質監管、全生命週期成本揭露、資訊透明與在地參與——正是能源治理應有的基本功。
遺憾的是,台灣的能源討論長期被意識形態與選票計算綁架。一旦觸碰到回饋金、地方情感,就有人急於扣帽子,把專業質疑曲解為對地方的不尊重。然而,誠如郭智輝所言,承認經濟誘因存在巨大影響,不等於否定在地情感;尊重情感,不應成為規避專業門檻的藉口。
台灣社會必須明白,能源決策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基,不能淪為短期政治算計的籌碼。郭智輝以管理學博士的專業素養,在立院示範了何謂「科學對話」——不是吵贏,而是用邏輯推導讓問題清晰化,讓辯論回到數據與制度的框架內。
這場交鋒,提醒了我們:真正值得尊敬的官員,不是順著民意起舞,而是願意承擔專業立場,耐心把複雜的政策拆解給社會看。台灣的能源政策,該少一點情緒勒索,多一點郭智輝式的理性與清明。唯有如此,才是對恆春、對全體台灣人民的真正尊重。